陕西民俗文化网络传承与发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陕西民俗文化网络传承与发展   摘 要:传承千年的陕西民俗文化,不仅历史悠久且特色鲜明,在互联网+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如何利用网络传承发展陕西民俗文化是当前的重要问题。经调研发现,陕西民俗文化具有原根性、原始性、奇奥性、古老性和多样性等特点,但存在着传播手段单一、网络传播较为薄弱、缺乏创新、后继无人等现实问题。针对这些主要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民俗文化;文化产业;互联网;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150-03   一、文献综述   陕西民俗文化,是三秦人民几千年来在劳动生活中所形成创造的产物,饱含三秦人民的人文情怀,同时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轨迹,反映了三秦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地理特征。张桂荣、周静提到,陕西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陕西民俗文化的价值绝不亚于周、秦、汉、唐文物的价值,它贴近人民的生活,鲜活生动,富有情趣和神韵。陕西民俗文化原根性、古老性、奇妙性、多样性等特点,充分证明了陕西民俗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蔡志荣谈到,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其当代价值日渐凸显,体现在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民俗文化对形成文化认同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无形资本创造着社会经济效益;同时具有教化、团结、维系的社会功能。王粉萍通过论述,指明了民俗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非常明显,尤其表现在旅游经济上,陕西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对陕西经济的快速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陕西拥有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民俗文化,然而陕西民俗文化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举步维艰。郭艳娜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导致许多民俗文化急剧消亡和流变,传承保护民俗文化越来越至关重要。周敏认为,传统模式已经难以对民俗文化进行传承发展,民俗文化需要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借助互联网的丰富资源,并以网络时代的影响力为基础对其传播策略进行优化才能实现传承发展。荣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需顺应市场经济浪潮进行产业化发展,必须明确其价值选择,在传承民俗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实现商品价值,以网络促成民俗文化产业链,创建文化品牌激发文化市场。面对正在日益消散陕西民俗文化现状,我们要义不容辞地去保护和传承,然而当下在对陕西民俗文化传承保护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传统的保护发展思路难以使其焕发生机,立足于互联网创新发展才能找到陕西民俗传承发展的出路。   二、陕西民俗文化网络发展现状   (一)陕西民俗文化概览   截至2015年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陕西共有348项非物质文化入录。其包括了多个类型的陕西民俗文化,主要的戏曲文化有榆林小曲、户县眉户曲子、碗碗腔、汉调桄桄、汉调二黄、阿宫腔、合阳线腔、华阴老腔、皮影戏、陕南花鼓戏等;表演艺术有陕北秧歌 、安塞腰鼓 、洛川蹩鼓 紫阳民歌 、西安鼓乐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等;手工艺术有户县农民画、延安剪纸、大荔面花、凤翔彩绘泥塑、凤翔木板年画等;民间习俗有“关中十大怪”、蒲城芯子、船张芯子、二曲礼仪、关中丧葬风俗礼仪、麟游地台社火、太白高芯社火、华山庙会、吴堡黄河古渡、柞水十三花、漫川古镇双戏楼庙会等。   (二)网络化程度低   近年来,陕西各地政府为使陕西民俗文化能在在信息时代借助互联网传承发展,做了不少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陕西民俗文化的网络化,以及利用网络传承发展的效果依然不明显。在互联网上搜索所显示的陕西民俗文化不全面,创作质量低较为传统没有创新,而且内容较少。   以2016年10月的百度指数资料为例,作为北京民俗文化的代表评书为的整体百度指数为6 145、京剧为3 554、四合院为1 649,豆汁为1 157;而同期陕西民俗文化代表华阴老腔为651,户县农民画仅为651,陕北剪纸仅为119,陕西皮影仅为110。互联网知名度最高的陕西民俗文化华阴老腔,百度指数仅为北京民俗文化评书的1/10,富含人文情怀的陕北剪纸文化,百度指数不及北京民俗文化评书的1/60。通过北京民俗文化和陕西民俗文化的百度指数对比,可清楚看到,陕西民俗文化在互联网的搜索指数严重偏低,相比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陕西民俗网络发展程度较低。   三、陕西民俗文化网络传承中的问题   (一)网络传播较为薄弱,手段单一   有效的传播是传承和发展陕西民俗文化的重要前提,然而陕西民俗文化的传播手段基本以线下传播为主,利用线下平面媒体进行广告宣传且为单向传播,很少采用网络来传播。这样的表现形式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以纸上媒体广告为例,某一受众群体通过报纸获得某项陕西民俗表演艺术的信息,其中引起兴趣的一部分受众成为潜在关注者,然而单从报纸上难以深入了解,?]有途径来与信息传递者互动了解,又没有机会实地调研,在网络上也找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