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2例临床分析.doc

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2例临床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2例临床分析

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2例临床分析  摘 要:观察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6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采用甲钴胺治疗,对照组采用依帕司他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疗效高于依帕司他,但两种药物均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应用。 关键词: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依帕司他;甲钴胺 近年来,应用两种西药共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62例2型糖尿病患者,男40例,女22例;年龄38~56岁,平均(55.6±8.5)岁,糖尿病病程(10.5±4.5)年。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入组标准:①肢体末梢感觉异常或感觉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针刺样、灼烧样或刀割样疼痛,深、浅感觉减退或消失,膝反射、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并排除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其他疾病;②神经电生理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45 m/s,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40 m/s。均无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治疗前2周内使用胰岛素将患者的血糖控制稳定在良好目标,并同时给予饮食和运动治疗。观察组给予甲钴胺注射500 mg肌内注射,1次/d;对照组给予依帕司他50 mg,口服,1次/d;合并其他疾病或并发症给予相应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以均值±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经过治疗后,观察组31例显效16例、有效1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为96.8%;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4.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血糖指标变化: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见表1。结果表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变化 (,mmol/L)组别 毕业论文 例数 空腹血糖-治疗前 空腹血糖-治疗后 餐后2 h血糖-治疗前 餐后2 h血糖-治疗后 观察组 32 14.3±3.2 6.4±1.3 18.6±4.3 9.4±1.0 对照组 毕业论文 32 13.2±2.6 6.4±2.4 18.6±4.1 9.6±1.3  3 讨论  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发病率为5%~5O%,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机制比较复杂。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分别表现为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损害症状[1]。早期症状以感觉障碍为主,但电生理检查往往呈对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的累及,临床呈对称性疼痛和感觉异常,下肢症状较上肢多见,感觉异常有麻木、蚁走、虫爬、发热、触电样感觉,往往从远端脚趾上行可达膝上,患者有穿袜子与戴手套样感觉[2]。感觉障碍严重的患者可出现下肢关节痛及溃疡。痛呈刺痛、灼痛、钻凿痛,似乎在骨髓深部作痛,有时剧痛,痛呈昼轻夜重。有时有触觉过敏,甚则不忍棉被之压,须把被子支撑起来。当运动神经累及时,肌力常有不同程度的减退,晚期有营养不良性肌萎缩。周围神经病变可双侧,可单侧;可对称,可不对称,但以双侧对称性者多见[3]。  依帕司他已被证实对糖尿病神经病变具有一定的疗效,Hott等观察了5 249例糖尿病神经病变具有一定的疗效,表明依帕司他对自发性疼痛、麻木、发冷等症状的改善率为75%,对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的改善率为3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无严重不良反应,但治疗效果不够理想,且药物不良反应常见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本研究显示,甲钴胺观察组总有效率96.8%,该结论与国内张的报道一致,明显高于依帕司他治疗的对照组。本研究还显示,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提示甲钴胺和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疗效高于依帕司他,但两种药物均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秀钧.糖尿病痛性神经病的处理[J].国外医学.内分泌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