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加劲挡土墙之设计与施工-GESM永续绿色工程资讯网
加勁擋土牆之設計與施工-以火炎山土石防治工程為例
Author : 柳政男,曾志企,陳金洲,何國彬
Reference :水保技術 6 卷3 期, pp.162~170(2011)
1.前言
中台灣著名地標「火炎山」向以崢嶸嶙峋之惡地地形聞名遐邇,其地質屬於更新世紅土台地堆積層,由紅土、礫土
及砂土等所組成,因地質年輕,厚積礫石層間之膠結物易遭豪雨沖蝕流失,而形成鬆散不穩定的惡地地形,岩層嚴重裸
露,植生貧瘠,近年來每逢颱風豪雨過後常引發規模大小不一之土石流,除了危及民眾生命財產之安全外,更對自然環
境造成極大之衝擊與破壞。紡織品一般被視為柔軟的、纖細的,幾乎無法與粗糙且毀滅性十足的土石流聯想在一起,然
紡織加工產品「加勁格網」除了具備高抗拉強度外,其特有之握裹性與連結性以及韌性正好在土木工程中提供了 「視凝
聚力」;而加勁格網及地工織物等之繁複組織則提供了比鋼材及混凝土更長更複雜之排水路徑而產生「消能作用」,並進
一步提供抗沖刷之功能。這些紡織品的跨領域優點正好促使本案「以土石整治土石」之構想得以實現。
2.研究地區特性與肇災機制探討
2.1 地理位置與災害成因
本案工址位於苗栗縣三義鄉與苑裡鎮交界之火炎山自然保護區坡趾,緊鄰 140縣道。火炎山地區原為礫岩紅土台
地,經大安溪之切割,加上侵蝕、崩塌等作用而形成壁立山峰、礫石層、卵石流、地下伏流等特殊地形景觀。火炎山前
之諸小峰在外形上呈尖銳山峰之組合,山谷內則堆滿卵石,平時無水,望似卵石河流,其出谷後在山前堆積,並形成聯
合沖積扇。火炎山巨厚且膠結不良之礫石層受空氣、水、生物等不斷的風化與侵蝕,並同時遭受重力之影響,在已生成
之邊坡上,逐一崩解之礫石隨重力往下崩落,再加上不定時遭受狂風暴雨之撞擊與河水之侵蝕,更加速礫石鬆動與下墜。
本區地質屬頭嵙山層火炎山相,由礫石混雜砂、土組成,淘選度差,其早期可能為古大安溪河口之沖積扇,由於地
殼之上升運動而逐漸浮出水面,此上升運動現今仍持續進行。台地堆積礫石層上覆有紅土(赭土)或棕紅色之砂質紅土,
礫岩層中夾雜之砂、泥與紅土因含有鐵質,經風化氧化而呈紅棕色,殘留土壤時間愈久顏色愈鮮紅,而呈現類似西遊記
所描述西域紅色盆地火燄山之景象。礫石層由於礫石間孔隙大,透水性良好,且沉積物礫石間膠結不良,暴雨時雨水和
地面逕流易下滲而造成伏流,且水流下切容易而快速,結果造成本區常發生崩坍並形成現今之深谷、陡坡與石河。
依中央地調所目前公佈之參考資料,距離火炎山最近之活動斷層為三義斷層與屯子腳斷層,其距離分別為 1.6km及
4.4km 。依據歷史紀錄,歷年來大地震對火炎山產生重大影響者,包括1935 年中部大地震、1939 年卓蘭強震及1999 年
921 大地震等,顯示火炎山分別受到中至強震之威脅,因此,火炎山地質構造可歸納為兩點:一為近斷層;二為曾經因
烈震震動受損。
2.2肇災機制探討
因本工址適位於大安溪畔之沖積扇區, 140線縣道自建成後常遭受上方土石覆蓋掩埋甚至已危害過往車輛行人之安
全。民國94 年底公路局為保護此兩鄉鎮間重要聯絡要道上之人車安全,於土石流衝擊段構築一長達780m之明隧道,近
年來因極端氣候日益劇烈,強颱豪雨發生之規模及雨量屢創新高,造成隧道上方六條坑溝所攜出之土砂量局部區域已超
過預定導流土堤高度,導致往苑裡方向之西側隧道出口於暴雨期仍發生大量土石順坡面漫流並引發災難,其中尤以民國
96 年韋帕、柯羅莎、聖帕等颱風造成之災情最為嚴重。
火炎山隧道上方坑溝共計6條,由東向西編號依序為 #1~#6 ,因隧道將原有流路出口抬高約7m ,其坡度由20%降至
8% ,土石流出谷口後脫離河槽束制而轉成擴散,因地層透水率高導致急速脫水而造成勢能枯竭,當地又屬於具高摩擦角
之紅土礫石層(ψr≒45°,資料來源:中興顧問社),加上坡度變緩及擴散距離變短,導致續流受阻而往上爬升壅高,再
因重力作用而往側向低處繼續流動。
.tw/
gesmpcs@.tw
目前於西側隧道口流出之土石主要來自 #5及#6 坑溝,#5 坑溝低於#4號坑溝約 5m ,#5受 #4壓迫而往西側低處流
動,在衝破既有土堤後漫流至 140 線縣道,#6 為新生沖蝕溝,有持續擴大之趨勢。另中央部份包括#2~#4號坑溝流
出之土石一部份往下游順利排放至大安溪,餘者持續淤積於隧道以上之沖積扇,淤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