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何绍基书学中地颜体内涵及其效应
何紹基書學中的顏體內涵及其效應
陳 欽 忠
摘 要
自唐以後學顏之書家多矣,類皆以顏為底,未有如清代顏派一系之旗幟鮮明者,而倡議「篆隸真行只一事」之何紹基,實居表率。乃世人多重彼輕此,於紹基自顏體開悟,進而發明其創作論與審美觀之內情,未予應有之關注,良足可惜。
經由紹基詩文中與顏體有關之實踐與理論之分析較論,可知紹基自云「少習平原書」一事,置諸書史觀察,顯見顏楷大字歷來作為初學津梁,即寓有藏其勢力於社會底層之效用。以此為基礎,一遇崇尚陽剛如清代碑派之風習,再得大書家如何紹基之預流,則一呼百應,「數百年書法於斯一振」,豈偶然哉!
紹基自少及壯,由勤摹顏楷而苦臨顏行,特於不惑之年轉為深沉之理論思考,舉凡用筆以至論斷古人,仍以真卿之「屋漏痕」為憑,晚年嘗云「惟有平原吾所師」,實出自肺腑。
亦惟孺慕之深,故能以意逆志,發現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中「平」「直」二意之精髓,開拓其「縱橫有象,不令邪曲」之書法視界,終以「筆筆正鋒」為歸宿,所創艱難迴腕運筆之法,即期到此。且據以自任鄧石如之知音,而致其譏評於包世臣。
凡此,皆可見紹基一生,於顏體追摹之勤,書論執守之嚴。宜其為顏氏嫡傳,清代顏派之楷模,書壇之巨擘也。
關鍵詞:何紹基、顏真卿、顏體、屋漏痕、橫平豎直
一、前 言
如所周知,何紹基(1799-1873 ) 這位生於清代碑學風行之時的大書法家,以「篆隸真行只一事」的理論主張,迴腕運其顫掣之筆「如天花亂墜」的書法風格,卓然屹立於紛華競秀的清代書壇。同時我們也看到幾乎所有關於何紹基書法的評論,在上列要素之外,都不會忘記對何氏書學中的顏體部分,重重記上一筆。至如「以顏平原為宗」,「入顏魯公之室」之類的讚譽,更是史不絕書,儼然以顏真卿的嫡傳視之。這是清代學顏的書家群中,書論界所給予的最高評價。
然而,儘管眾口一聲指出何紹基受到顏真卿影響的事實,但是或許因為紹基整體的書學成就太高,以致於後人對其中顏體內涵的重要性及其影響,缺少了理應付予的關注,諸如紹基如何窮畢生之力,追摹理解真卿,如何由此開悟書法,發展出創作與批評思想的主軸。以及他足為顏體嫡傳,在碑學當令之時,表率群倫,為顏體流派在書體空前廣博多樣的清代,爭得一席之地的成就等等,這些問題未能釐清,不能說不是紹基書學研究的一項闕憾。
因此,本文擬從紹基書學中與顏真卿有關的實踐與理論部份,自少及長,循序鉤勒,爬蒐整理,深入分析較論,期望能對紹基書學中顏體的內涵及其效應,得到初步的理解。
二、從「少習平原書」談顏體勢力的起伏
論何紹基書學中的顏體內涵,應從他的學書歷程說起。紹基嘗言:
余少時亦習摩勒,彼時習平原書,所鉤勒者即盡與平原近。
此跋原旨在析論摹勒之精粗,並鑑別閣帖之優劣,順便帶到少年時勤摹顏真卿書法一事。在為黃雨生、黃瀛石父子所摹刻的《麻姑仙壇記》題跋時,也曾提到瀛石「年少善書,於魯公有微尚,所志與余同。」可知紹基少年時學書蘄向。至於所學顏書為何體?即是楷書,紹基云:
習顏書者,尤先習其莊楷。
欲習魯公書,當從楷法起。
學書自楷法進階,取其八法兼備,此論東坡早已發之,紹基與東坡同調,不足為奇,而初學自顏真卿楷書始,亦非紹基獨創之豪舉,然其中寓有顏體所居書學教程初階的意義,卻有值得探討之處。
首先,古人訓諭初學,多從大字入手。自晉代《(傳)衛夫人筆陣圖》:「初學,先大書,不得從小」之說一出,後人立論多從其說,罕見有違者,只是不知所指字體之大小如何。唐代大詩人杜甫詩云:「九歲成大字,有作成一囊」,仍未言明字之大小尺寸。此後宋代米芾,明代祝允明亦有童時寫大字之經驗談。明豐道生云:「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中楷既熟,然後斂為小楷」,首次點出大中小楷之學習次序,於書論甚為有益。至清蔣和《書法正宗》更有具體說明:
初學宜先大字,勿遽作小楷。從小楷入手者,以後作書皆無骨力。蓋小楷之妙,筆筆要有意有力,一時豈能遽到?故宜先從徑寸以外之字,盡力送足,使筆筆皆有準繩,乃可以次收小。
這裡所謂大字,乃相對於小楷而言,「徑寸」以外便是。唯徑寸以外止於何度?不得而知。康有為有一說可資補充:
作字宜從何始?宜從大字始。《筆陣圖》曰:「初學先大書,不得從小。」然亦以二寸、一寸為度,不得過大也。
可見初學大字,至大不過兩寸。初學以此為度,原因在於小字筆畫短小,這方下筆,那頭筆勢便盡,不易練習筆鋒諸法以及澀進「橫鱗豎勒」之規;而書寫小字時執筆,手指之用多於腕,更不及於臂,遑論體會「全身力到」的運筆氣勢。因此古人初學書法多從二寸之字入手,俟腕臂粗穩,筆勢略有把握之後,再擴展成更大字,或蹙縮為細小字,順序上下而為,功在不捨。
然則,二寸楷書,將從何處取法?恐非顏楷莫屬。在清代碑派書法興起之前,回溯唐代,中間千年,舉凡清代碑學所宗之魏體楷書:墓誌或埋於土裏,造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