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74例现代医案探析大青龙汤证治特点.docVIP

基于74例现代医案探析大青龙汤证治特点.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74例现代医案探析大青龙汤证治特点

基于74例现代医案探析大青龙汤证治特点   作者:李晨光 贾波 陈刚 张国兴 【摘要】 研究大青龙汤的临床应用范围及症-证-药-量特点。[方法]收集74例现代名家的验案,利用Microsoft Excel建立资料数据表,录入“中药复方分析”软件,对大青龙汤临床运用范围、方证、药物及剂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据频次高低,居前5位的病症是发热、喘证、咳嗽、无汗证、感冒;基本证候为烦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应用原方最多的药物是麻黄、石膏、桂枝、杏仁、甘草。常加味的药物是半夏和白芍;麻黄和石膏的用量比例最常见的为1∶5、1∶6和1∶2。[结论]大青龙汤药物加减及计量变化是以“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进行的。 【关键词】 大青龙汤;应用范围;方证;药物加减;配比 通过分析74例大青龙汤验案临床表现、药物加减及计量变化,探讨古方今用的证治特点,为伤寒论规范化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1 研究方法   1.1 资料收集   验案源于1952至2008年各类医学期刊、中医院校学报及医案著作。医案选取原则:(1)明确为大青龙汤加减(2)记载完整、药量准确、疗效肯定的个案;(3)组成药味在14味以内。   1.2 资料规范   药物规范依据《中药学》[1];剂量根据《方剂学》[1]七版教材一两折合15g,大枣按照柯雪帆《(伤寒论》[2]和“《金匮要略》中的药物剂量问题”[2]中的标准,将1枚大枣折算为2.5g,生姜3片折算为10g;证候规范参照《中医病证治法术语》[3]。   1.3 资料处理   将整理后的验案相关资料,如病名、性别、年龄、症状、药物组成、剂量等,利用Microsoft Excel建立资料数据表,录入成都中医药大学与西南交通大学联合开发的“中药复方分析”软件,利用数据频数统计功能处理相关资料。   2 研究结果   2.1 临床应用范围   74例医案中涉及内妇儿各科,其中内科68例,涉及高热、喘证、咳嗽,感冒,头痛、暑温、无汗、口渴、痹证、水肿、肾炎11种,皮肤科5例,涉及隐疹、痤疮2种,妇科闭经1例。    2.2 常见证候   74例医案中证候表述有发热、恶寒、无汗、烦躁、喘、身痛、口干、便秘、水肿、咳嗽等20余种,频次较高者见表2;脉象涉及脉弦、脉数、细数、脉紧、脉滑、缓而濡、滑数、脉浮、浮紧、浮缓、脉沉等22种,其常见脉象为:脉浮数、浮紧和滑数,分别为10、9、7次;舌质描述有舌质红、舌暗、舌淡(依次为35、5、3)等5种,舌苔有薄白、薄黄、白腻(依次为13、11、5)等8种。   2.3 方药化裁及剂量   74例医案中原方药物使用最多的是麻黄达到100%,其次是石膏;加味药物共涉及18种;麻黄与石膏用量比例见表1,表1 74例医案中麻黄和石膏常用配比(略).大青龙汤治疗主治病症的用量特点见表2。表2 发热、喘证、咳嗽、无汗证应用大青龙原方药物剂量特点(略)   3 讨论   3.1 大青龙汤应用范围及方证特点   大青龙汤常用于发热、喘证、咳嗽、无汗证、感冒和隐疹,以肺系疾病为主。烦躁、恶寒、发热、无汗出现频率最高,表明现代应用大青龙汤多遵循仲景“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恶寒、发热、无汗系风寒束表之征,烦躁是由于表邪郁闭太甚,阳气不得宣泄之故。咳嗽、喘、口干、身痛出现频率亦较高,咳喘乃风寒袭表,肺失宣降;口干是热邪伤津;身痛为风寒之邪侵袭肌表,营阴郁滞,经脉不通。舌红、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出现率最高,是外寒蕴热之象。由此提示:现代医家应用本方多以烦躁、发热恶寒,不汗出,身疼痛、舌红、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浮紧辨证要点。   3.2 大青龙汤之药物化裁特点   当代医家运用大青龙多使用麻黄、桂枝、石膏、杏仁、甘草,表明临床多用原方;常加味药物中之半夏、细辛、干姜、桑白皮、苏子皆为化痰或化饮止咳平喘药,是为咳喘而配;加白芍敛营养血,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以制诸药之发散太过;内热较重者,加黄芩增其清热之功。麻黄的平均用量是5~14g,其中无汗病症麻黄用量最大,主要利用麻黄发汗开腠的功效;石膏的平均用量是23~33g[4],发热病症石膏用量最大,取其辛甘大寒,功善清热透邪。   3.3 麻黄、石膏之配比   综上述考证,大青龙汤中麻黄用至6两,麻黄、石膏之配比有三种:一为1.674∶1;二为1.39∶1;三为2∶1,其规律是麻黄剂量大于石膏。而我们的研究与此相反,其规律是麻黄剂量小于石膏,表5显示石膏5~6倍于麻黄所占比例最高,其次,麻黄和石膏的比例为1:2、1∶2.5较高;1∶1的仅为6例。74例医案中只有一例无汗病症麻黄用量大于石膏,分析原因,可能与气候环境有关。东汉末年气候寒冷[5],风寒闭塞腠理尤甚,非大剂麻黄不足以开表启闭;而现代全球气候变暖,里热较重,则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