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眩晕(原发性高血压病)诊疗方案
眩晕(原发性高血压病)诊疗方案
1、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高血压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征,伴有心、脑、肾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临床症状见头晕、头痛、头胀、颈部沉紧、耳鸣、肢麻、心悸等。该病属中医“眩晕”、“头痛”范畴。
2、高血压的中医辩证治疗规范
2.1气虚痰阻证
病机:气虚则清阳不展痰浊蒙蔽清阳,故眩晕,瘀血阻络,气血不得正常流布,脑失所养。气虚则神疲懒言,饮食日少。痰浊蒙蔽清阳故眩晕,痰为湿聚,湿性重浊,阻遏清阳,故头重如蒙。
主证:头眩晕、头痛、头重如裹、胸闷、腰膝酸软、痰多、神疲乏力。
舌脉: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滑或细滑,
治法:健脾益气,祛湿化痰
主方:四君子汤合二陈汤加减
药物:黄芪、橘红皮、茯苓、法半夏、泽泻、天麻、川芎、
加减:兼有瘀血内阻:加桃仁、地龙、丹参;
中成药治疗:
口服:复方血栓通、逐瘀通脉胶囊;
静滴:黄芪针、生脉针、参麦针、丹参针、灯盏花、血塞通、血栓通、川芎针、疏血通。
2.2肝阳上亢证
病机: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眩晕耳鸣,头胀头痛;劳则伤肾,怒则伤肝,均可使肝阳更盛,故头晕头痛加剧,肝阳升发太过,故急躁易怒;肝火偏盛,循经上炎,则见面红,灼伤滓液则见口苦口于,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脉弦力肝阳上亢之征。
主证:眩晕头胀,目痛耳鸣,头重脚轻。
兼证:烦躁易怒,胸胁胀痛,失眠多梦。
舌脉:舌质红,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滋补肝肾。
主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处方:天麻,钩藤,石决明,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寄生,夜交 藤,茯神。
加减:肝火过盛加龙胆革、菊花、丹皮等;
便秘者加大黄、芒硝、厚朴、火麻仁等;
眩晕剧烈伴手足麻木、震颤、有阳动化风之势加珍珠母、煅龙骨、煅牡蛎;
兼肾阴虚阳亢:加生地、麦冬、代赭石;
兼有淤血内阻:加桃仁、红花、丹皮。
兼有气虚:加党参、黄芪。
中成药治疗:
口服:复方血栓通、逐瘀通脉胶囊、银杏叶片。
静滴:丹参针、灯盏花、血塞通、血栓通、川芎针、疏血通、葛根索针、黄芪针、生脉针、参麦针、刺五加针:
2.3 风痰上扰证
病机:痰浊蒙蔽清阳,故眩晕,痰为湿聚,湿性重浊,阻遏清阳,故头重如蒙,痰浊中阻,浊阴下降.气机不利,故胸闷;胃气上逆则见恶心,时吐痰涎;脾阳不振,则少食多寐。舌苔白腻、脉濡缓为痰浊内蕴之象。
主证:眩晕体倦,头重昏蒙,胸脘痞闷。
兼证:形体肥胖,气短嗜卧,呕恶纳呆。舌脉:舌苔白腻,脉濡滑。
主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处方:半夏,天麻,茯苓,陈皮,白术,甘草、厚朴。
加减:呕吐频作加代赭石、竹茹、生姜;
脘闷不食加白蔻仁、砂仁;
肢体沉重苔腻加藿香、佩兰、菖蒲、苍术;
痰浊中阻,郁而化火而兼见心烦口苦,渴不饮,宜温胆汤加黄连、黄芩。
兼有气虚: 加黄芪、党参。
兼有淤血内阻:加桃仁、红花、丹皮;
中成药治疗:
口服:复方丹参滴丸、复方血栓通、逐瘀通脉胶囊、麝香保心丸。
静滴:黄芪针、生脉针、参麦针、周参针、灯盏花、血塞通、血栓通、 川芎针、疏血通、葛根素针。
2.4 瘀血阻络证
病机:瘀血阻络,气血不得正常流布,脑失所养,故眩晕时作;头痛、面后紫黯朗、舌有紫斑瘀点、脉涩弦或细涩,均为瘀血内阻之征,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心神失养.故可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
主证:头痛固定,眩晕日久,面晦唇暗。
兼证:心悸不寐,胸痛阵作。
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祛瘀生新,通窍活络。
主方:桃仁四物汤加减。
处方: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当归,熟地,地龙。
加减:兼寒凝、畏寒肢冷可加熟附子、肉桂; 兼骨蒸劳热,肌肤甲错加丹皮、黄柏、知母;
兼有气虚: 加黄芪、党参。
兼有气虚痰阻:加黄芪、党参、陈皮、茯苓、法夏
中成药治疗:
口服:正天丸、复方血栓通、逐瘀通脉胶囊、麝香保心丸。
静滴:丹参针、灯盏花、血塞通、血栓通、川芎针、疏血通、脉络宁、黄芪针、生脉针、参麦针。
2.5 气血亏虚证
病机: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头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虚则面色咣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血不养心,心神不宁,故心悸少寐。气虚则神疲懒言,饮食日少。舌质谈,脉细弱为气血亏虚之象。
主证:头痛眩晕,遇劳加重,面色无华。
兼证:倦怠懒言,心悸失眠,少气自汗。
舌脉:舌淡嫩,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主方:归脾汤加减。
处方: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党参,木香,甘草,当归,远志。
加减:食少便溏加茯苓、苡仁、砂仁、焦三仙;
血虚甚者加熟地、阿胶、紫河车粉;
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之眩晕宜用补中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