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礼记》导读
《礼记》导读;;一、《礼记》的概况;《礼记》的性质;二、《礼记》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列入经书的时间;(一)《礼记》的作者;《礼记》的作者;相关文献;(二)《礼记》的成书年代;《礼记》篇章作者; 以上各说现代学者并不认同,尤其是其中的《月令》篇吕不韦修自何人何时之作,《王制》一篇汉时博士录自哪里等均未言明,皆给后人留下疑问。但是,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战国楚简中,有《礼记》中《缁衣》篇残简,则可以证明此篇确实出自于先秦人之手。 ; 可见《礼记》四十九篇为戴圣所传,实是郑玄在《六艺论》中首倡。因而可以确信,至晚在东汉中期时已有《礼记》四十九篇之传本。由于郑玄为《礼记》作注且言其四十九篇乃戴圣所纂辑,便使此说传于后世;至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陆德明《经典释文》也采用郑说,更使此说代代相传。 ; 总之,《礼记》四十九篇是东汉以后才开始流传,即使是确定为戴圣所传,然而并未能尽知其四十九篇所记之人。但可以肯定,它是“孔子门徒共撰所闻”,“七十子后学”所记,是一部出自于从先秦至汉代诸儒之手的著作,广泛汇集了研究礼学、传讲礼经的诸多儒者的思想观点或主张,这一点毋庸置疑。 ;(三)《礼记》被列入经书;三、《礼记》的篇章结构与分类 ;刘向;刘向将《礼记》分类为: ;梁启超;梁启超将《礼记》分类为: ;(己)制度之杂记载。如《王制》、《玉藻》、《明堂位》等。
(庚)制度礼节之专门的考证及杂考等。如《礼器》、《郊特牲》、《祭法》、《祭统》、《大传》、《丧服》、《奔丧》、《问丧》、《间传》等。
(辛)通论礼意或学术。如《礼运》、《经解》、《祭义》、《三年问》、《乐记》、《学记》、《大学》、《中庸》等。
(壬)杂记格言。如《曲礼》上下、《少仪》、《儒行》等。
(癸)某项掌故之专记。如《文王世子》。;王文锦;王文锦将《礼记》分类为: ;(5)记述日常生活礼节和守则。如《曲礼》、《内则》、《少仪》等。
(6)记述孔子言论。如《坊记》、《表记》、《缁衣》、《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哀公问》、《儒行》等(不过,据后人考证,它们中多为战国末或秦汉间儒生假托孔子答问之作,《礼运》等也属此托名之作)。
(7)结构比较完整的儒家论文。如《礼运》、《学记》、《祭义》、《经解》、《大学》、《中庸》。
(8)具有专门目的的篇章。如用于授时颁政的《月令》,意在为王子示范的《文王世子》。;四、《礼记》的主要思想内容 ;(一)阐述儒家的政治理想及以礼治世的政治主张;1.人类社会的“大同”与“小康”;“大同”; 但这种臻至的“大同”,是“上古”时代的理想社会。孔子认为,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这种“大同”也仅仅是社会理想而已,他主张用三代时期贤明圣王禹、汤、文武时代的治国之略来建立当世的小康社会,即“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礼运》),以礼义为纲纪,谨慎地实行礼制,以此来彰明道义,成就信用,明察是非,倡导仁爱、谦让、礼貌之行,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既有差别,又有和同,从而构建一个差别有等、礼义有序而又融洽和谐的社会,此即为“小康”。
;“小康” ; 儒家还主张要在社会施政中,“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王制》),即规范人们的道德观念来移风易俗,做到赡养老人而使全社会尊老敬老,尊重贤德之人而使人们更加崇尚道德,摈弃无德之行使得人们摒除邪恶,最终构建一个没有荒废的土地,没有无业的游民,人人安居乐业、勤奋努力的理想小康社会:“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咸安其居,乐事劝功。”(《王制》)纵使在这样的小康社会中无法完全实现“大同”、“天下为公”的理想,但是对于矜寡、孤独者,即那些穷苦而无处可求告之人,也应该有经常性的粮食救济而使得他们能够生存,还有那些“瘖(哑)、聋、跛、躄(瘸)、断(四肢残缺)者、侏儒、百工”等,则“各以其器(能)食之”(《王制》),就是用各自的技能来供官役,养活自己。在此,儒家勾画了一个封建农业的“小康”社会,其“仁”、“德”的观点和主张完全融入了政治统治范畴,反映了以“仁政”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和政治主张。
;2.礼为纲纪 ;“礼”;孔子主张“复礼”;礼的重要作用;2 . 礼在治理人心和维系天下秩序中的作用
“礼”在儒家看来还是人伦纲常,维系着人们的家庭伦理关系和社会秩序,制约着人们的思想道德乃至行为准则。因为治理社会,首要的是治理人心,而人心则有“七情”,七情即“喜、怒、哀、惧、爱、恶、欲”而已,治理人心即是治情。儒家清醒地认识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