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史讲座.ppt

  1.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慈善史讲座

中国慈善史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曾桂林 副教授 2012年10月 内容介绍 渊源篇: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 古代篇: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兴起与发展 近现代篇: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转型及近代慈善组织的出现 当代篇:中国当代慈善事业的兴盛 港澳台篇:港澳台地区的慈善事业 一、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 (一)儒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 (二)佛教文化中的慈善思想 (三)道家(教)文化中的慈善思想 (四)墨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 (一)儒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 1. 仁爱思想 孔子“仁者爱人”之说,是古朴人道主义观念的阐发,为儒家慈善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它是后世推行仁政爱民、惠民政策的思想之源。 孟子:“性善论”与“恻隐之心”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从孝悌、忠恕开始,孟子则将“仁”从“亲亲”推及至“仁民”、“爱物。”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关于“恻隐之心”、“善端”的论述 人皆有不忍人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是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 ——《孟子·离娄下 》 2.民本思想(民本主义) 萌发于殷商时期——“民为邦本”,敬天保民 确立和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 《左传》:“国将兴,听于民。” 儒家提出“民贵君轻”、“节用爱民” 《论语·宪问》:“修己以安百姓”。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由此提出“养民也惠”,为民制产 荀子:“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由此提出“收孤寡,补贫穷”的善举。 3. 大同思想 孔子设想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孟子: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 (二)佛教文化中的慈善思想 1.修善功德观 佛门有“十善十恶”之说。佛徒以此为准尺,明善辨恶并求改过积德,产生一种崇贤尚善的力量。 佛法对信徒修善方面的要求:即“修三福”,“持五戒”。发菩提心,劝行善事,戒杀生是其重要内容,视作功德无量,并当作戒律奉行。 行善的方法:布施,修福田 “以己财事分与他,名之为布;辍己惠人,目之为施。” 分为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福田与悲田; 2.因缘业报观 佛教最初宣扬自作自报:“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 慧远的新阐释:三世轮回的因果报应学说(果报论) “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现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今生作业,来生受果。后报者,或今生受业,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 3.慈悲观念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 (《大度智论》) “同体大慈,无缘大悲”。 “能为众生作大利益,心无疲倦”,“普为众生,等行大悲”。 (《大宝积经》) “大慈大悲,常无懈怠,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法华经》) 佛教以大慈大悲之心,把赈济、养老、育婴、医疗等慈善活动视为慈悲心外化的表现。 (三)道教(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 1.善恶报应观的形成与发展 道家(教)继承上古时的善恶报应伦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道德经》:“天道无常,常与善人”;“施恩布德,世代荣昌”;“人行善恶,各有罪福,如影之随形,呼之应声。” 《太平经》的“承负说”、“乐以养人”、“周穷救急”的慈善观。 “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也。” “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流灾亦不由一人之治,比连不平,前后更相负,故名之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病更相承负也,言灾害未当能善绝也,绝者复起。”(《太平经》) 2. 民间善书的劝善思想 善书:宣扬伦理道德、以劝人为善为宗旨的民间通俗书籍。 道教善书源头:葛洪《抱朴子》 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 赈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