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步态分析wit.ppt

  1. 1、本文档共7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步态分析wit

康复评定技术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康复系 王丽岩 步态分析 学习重点 掌握:步行周期的定义及分期 偏瘫步态、帕金森步态及共济失调步态的特点 熟悉:几种肌无力(臀大肌、臀中肌、股四头肌、胫前肌、腓肠肌、小腿三头肌)步态的特点 第一节 概 述 步态 步态分析是对患者走动方式的检查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目的 1、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步态以及步态异常的性质和程度 2、分析异常步态原因和矫正异常步态、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必要的依据 3、评价疗效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和评定康复疗效提供客观依据 步态分析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于所有因疾病或外伤导致的行走障碍或步态异常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脑卒中 骨关节疾病与外伤:如关节置换术后 下肢肌力损伤:如脊髓灰质炎 严重心肺疾患 下肢骨折未愈合 检查不配合者 正常步态特征分析 支撑相基本组成 单支撑相 占一个步行周期的40%。为了进行步态矫正和训练的方便,提出以下动作要点: (1)足跟着地:下肢伸肌张力增高,伴有足下垂、内翻的患者难以完成。 (2)全足底着地:自步行周期的7.6%开始,全足底在地面放平。伴有足内翻、足下垂的病人难以完成。 (3)重心转移到同侧:由于单侧下肢支撑身体重量,偏瘫、关节疼痛、平衡能力低下的患者往往时间过短。 (4)足跟离地:自步行周期的41.5%开始,是向下蹬踏的起始动作, 偏瘫病人往往完成不充分。 (5)(摆动初期)膝关节屈曲增大:自步行周期的54.1%开始,偏瘫病人由于下肢伸肌占优势,膝关节屈曲活动受限,完成困难。 二、步行周期分期--RLA法 支撑前期(首次着地)指足跟或足底的其他部位第一次与地面接触的瞬间,此时骨盆旋前5度,髋关节屈曲30度,膝和踝关节中立位。 支撑初期(承重期)(第一个双支撑期)指足跟着地后至足底与地面全面接触的一段时间,即一侧足跟着地后至对侧足趾离地。此时,膝关节屈曲达到站立相的最大值 支撑中期:(第一个单腿支撑期)指从对侧下肢离地至躯干位于支撑腿正上方时,即重心位于支撑腿正上方。? 支撑末期:支撑腿足跟离地至对侧腿足跟着地前的一段时间 摆动前期:(第二个双支撑期,蹬离期)指从对侧下肢足跟着地到支撑腿足趾离地之前的一段时间。 脚掌蹬地,将身体推向前、上方。 摆动初期:(第二个单腿支撑期)支撑腿足趾离地至该侧膝关节达到最大屈曲的一段时间。 摆动中期:膝关节最大屈曲摆动至该小腿与地面垂直的一段时间 摆动末期:与地面垂直的小腿向前摆动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的一段时间 三、步行时空参数 步长: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对侧足跟着地所行进的距离,步长与身高成正比,正常人两侧步长基本相等,约为50-80cm;左右步长的不一致性是反映步态不对称的敏感指标; 步频: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频95-125步/min; 步速: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速65-95m/ min ; 步态分析三要素 步幅:(跨步长)指同一侧足跟前后两次着地间的纵向直线距离,相当于左、右两个步长相加,约为100-160cm; 步行周期:(跨步时间)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经过的时间 步宽:左右两足间的横向距离,以足跟中点为测量点;步宽越窄,步行的稳定性越差; 足偏角:指贯穿一侧足底的中心线与前进方向所成的夹角,6.75度。 四、行走躯体运动分析 行走时,全身各部位与下肢同步运动以保持行走系统的协调和稳定。 下肢运动 髋关节:屈曲角度于摆动相中期达顶点(30°)并保持至支撑相开始;伸展角度于足跟离地至足趾离地间达到峰值(10 °-15 °)。 膝关节:摆动相末期(伸)→支撑相初期(小幅屈,15°)→支撑中期(伸)→摆动相初期(屈达高峰,60°)。 踝关节:足跟着地(中立位)→足底着地(跖屈)→胫骨前移(背屈)→足跟离地(跖屈)→足趾离地(跖屈达高峰,20°)→摆动相(跖屈减少)→中立位。 其他部位的运动 躯干:沿脊柱纵轴旋转并与骨盆运动相反;有两次上下起伏(范围约5cm),最低点位于双支撑相,最高点位于支撑中期或摆动中期;侧方运动分别出现在每一侧下肢的支撑相(范围约5cm)。 骨盆:以脊柱为轴前后旋转,同时有轻度前、后倾及一侧骨盆上、下运动。 上肢:交替前后摆动。 五、肌群活动分析 骶棘肌:使脊柱后伸、头后仰,维持人体于直立姿势;在支撑相初期和末期活动达到高峰,以确保行走时躯干正直。 臀大肌:为伸髋肌,摆动相末期开始收缩(使向前摆动的大腿减速),于负重期达到高峰(稳定骨盆、控制躯干前倾的加速度,使髋关节在支撑相保持伸展位)。 髂腰肌:为屈髋肌,支撑相中期至足趾离地前,离心收缩;摆动相初期,向心收缩。 股四头肌:为屈髋伸膝肌,始于摆动相末期,至支撑相负重期达最大值(离心收缩,防止膝塌陷);第二次收缩始于足跟离地后,足趾离地后达高峰(屈髋,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