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三物质的检验鉴别与除杂
* 化学 专题三 物质的检验、鉴别与除杂 四川专用 一、物质的检验与鉴别 1.依据物质特殊的物理性质(如气味、密度、溶解性等)或特殊的化学性质(特征反应条件、反应现象等)进行检验与鉴别。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找到突破点,得出结论。 2.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现象 二、物质的除杂 除杂是运用合适的化学或物理方法把某种物质中含有的少量杂质除去而得到纯净物的过程。 1.物质的除杂原则 (1)不增:除杂时不能引入新杂质。 (2)不减:除杂时不能减少被保留的物质,即所加物质不能与被保留的物质反应。 (3)易分:除杂后的生成物和被保留的物质易于分离。 (4)复原:被保留的物质应能恢复原状。 2.常见除杂方法 物质的检验与鉴别 【例1】(2016·成都)化学实验中常用到木条,下列实验中木条的使用不能达到目的是( ) A.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 B.用燃着的木条区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C.用木条蘸少量浓硫酸,验证浓硫酸有腐蚀性 D.将木条平放在蜡烛火焰中,比较火焰各层的温度 【解析】A.由于氧气能够助燃,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故A正确;B.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都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则用燃着的木条无法鉴别,故B错误;C.木条属于有机物,含有C、H、O元素,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使木条中的H和O以水的形式脱水而变黑,故能达到实验目的,故C正确;D.蜡烛各层火焰的温度不同,小木条在各层的被烧程度就不同,故能达到实验目的,故D正确。故选B。 【答案】B 【方法指导】本题联系生活,考查了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要求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运用所学化学知识来处理一些问题。 【例2】下列有关物质的鉴别方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燃烧的方法鉴别羊毛和塑料 B.用碘液鉴别淀粉和白糖 C.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D.用观察颜色的方法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解析】A.用燃烧的方法鉴别羊毛和塑料,有烧焦羽毛味的为羊毛,塑料燃烧无此种现象;用碘液鉴别淀粉和白糖,碘液遇淀粉显蓝色;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泡沫多的为软水,无泡沫或较少的为硬水;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的气体,不能用观察颜色的方法鉴别。 【答案】D 【方法指导】理解各种物质的性质,从各物质间相互反应的不同现象出发,寻找突破口,设计实验逐一加以鉴别。 物质除杂 【例3】(2016·巴中)为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选用试剂和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 溶解后,加过量的NaOH溶液,过滤,加过量盐酸,蒸发结晶 H2O、NaOH溶液、盐酸 NaCl固体(MgCl2) D 加入过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镁粉 FeSO4液体(CuSO4) C 点燃 O2 CO2气体(CO) B 将混合气体通入洗气瓶洗气 NaOH溶液 CO2气体(HCl) A 操作方法 选用试剂 物质 序号 【解析】A.CO2和HCl气体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此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B.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通氧气点燃,这是因为除去气体中的气体杂质不能使用气体,否则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C.FeSO4溶液和CuSO4均能与镁粉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D.MgCl2能与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过滤,向滤液中滴加过量稀盐酸,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再蒸发结晶,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故选D。 【答案】D 【方法指导】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例4】(2016·内江)为了除去铜粉中混有的铁粉,并用提纯的铜粉制取胆矾(CuSO4·5H2O)。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按如下流程进行实验。(反应中部分生成物已略去)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