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临沧市民族中学十年中期发展规划
立足现实 着眼未来 科学规划 创新发展 把我们生命的每一次当作惟一 美丽民中 四面八方 五湖四海 迎着阿佤激越的鼓点 和着傣家轻盈的舞步 沧江各族儿女 回旋着一个盛世的校园 一路高歌年年 与时俱进每天 霞光披拂中 师心大爱闪耀光芒 暮色苍茫里 同学少年风帆正劲 民族校园葱茏青翠 天下英才正是我辈 走过沧桑 跨越亘古 岁月挥毫泼墨 校园古色古香 百年老校根深叶茂 千年学府翰海滔滔 民族大厦美轮美奂 一、学校发展现状及特色 1996年6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在临沧召开扶贫现场办公会,决定兴建临沧地区民族中学。1996年12月31日举行奠基仪式。1997年9月租用部队营房招新生两班开学上课。1998年9月1日在民族中学新建校园正式举行开学典礼。 学校地处临沧新城中心,占地60亩,建筑面积20867.38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61人,中高级职称107人,特级教师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市优秀教师72人;有42个教学班,在校生2268人。 民中是一所面向临沧八县区招生,以民族教育为本的学校。建校以来共招收临沧八县区彝、白、傣、壮、苗、回、拉祜、佤、满、纳西、布朗、德昂、阿昌、景颇等少数民族学生3311人,占所招学生总数的64.3%。建校以来培养造就了大批边疆经济社会建设的合格劳动者,为高等院校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民族人才。 民中是一所以边疆、农村学生为主,具有扶贫性质的寄宿制学校。在校生中,来自沧源、耿马、镇康、双江4个边疆县的占37.64%;来自农村的占50%;来自高寒山区、城市低保家庭的占42%;寄宿生占62.5%。近年,学校招录了以上述生源为主的5个少数民族高中班(共260人,每人每月补助200元)。学校扶贫帮困和奖学助学机制健全,“爱心基金”、“校长基金”、“香港苗圃行动”、“青鸟世界”、烟草公司、南方电网、云南地矿等不定期给予贫困生资助。 民中是一所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又好又快发展的学校。十余年来,民中人筚路蓝缕,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软硬实力,着力打造高雅大气的现代民族中学。2000年以来,中考各科平均分、及格率、生均总分名列全市前茅;2003年以来,高考上线率逐年攀升到86%,有500多名同学被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院校录取,学校获全市“高考质量奖”。 民中是一所志存高远、个性鲜明、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学校。全体民中人的教育理想和智慧,积淀生成民中特有的办学特色:●“五个第一”的教育理念。健康第一,学习第一,阳光心态第一,全面发展第一,持续发展第一。●和融创新的教育环境。 1、学校精神。民族和融聚人心,创新发展铸品牌。2、团队精神。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有爱心、特别能战斗。3、教育质量。初中是临沧教育的品牌,高中是边疆民族教育的窗口。4、校园环境。民族特色彰显,人文气息浓郁,大气寓于小巧精致。●务实精致的教育管理。1、理念。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把简单的事做到经典。2、实践。养成教育,常抓不懈;扶贫帮困,真情暖人;交心谈心,心心相印;预习、听课、作业、辅导、复习、考核,环环相扣;“三操”两活动,事事落实;课内课外,相辅相成;教育科研,内化生成。 建校以来,学校曾获省级“文明学校”、云南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云南省“教育科研优秀组织单位”、云南省“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先进集体、云南省“模范职工之家”、临沧市“优秀基层党组织”、“云岭先锋流动红旗”、临沧市“五·四红旗团委”、全市“教育目标考评优秀”、全市“教育综合改革一等奖”等多项殊荣。市委、政府领导对学校办学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励:市民中是一所具有特色、很有希望和潜力的学校,学校的管理正向规范化、精致化、人性化迈进,并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市民中有一个团结干事的领导班子,为了学校的发展,班子齐心协力抓建设、抓管理;市民中有一支锐意进取、特别能吃苦、有爱心、讲奉献的教职工队伍,为临沧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