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板蓝根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探究
板蓝根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探究
【关键词】 板蓝根;,,化学成分;,,质量控制
摘要:目的探讨板蓝根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综述近年来板蓝根的化学成分和质量控制方法的相关文献。结果板蓝根化学成分复杂,质量控制标准不统一,现行的板蓝根制剂大多没有对板蓝根的有效成分进行含量测定,质量标准亟待确定。结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精氨酸的含量进行测定,可有效地控制制剂质量。
关键词:板蓝根; 化学成分; 质量控制
The Studies of Chemical Ingredients and Quality Control Methods on the Roots of Isatis indigotic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quality control methods on the roots of Isatis indigotica and the preparation.MethodsTo summarize the chemical ingredients and quality control methods on the roots of Isatis indigotica in recent years. ResultsFor complex chemical ingredients and un-unified quality standard, the efficacious ingredients haven’t been evaluated in most current preparation of the roots of Isatis indigotica and the quality standards need to be determined.ConclusionHPLC is suggested to control the quality of preparation.
Key words:The roots of Isatis indigotica; Chemical ingredients; Quality control methods
板蓝根Radix Isatidis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 的干燥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中国药典》1985~2005年版一直有收载。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功效、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流感、腮腺炎、乙脑、肝炎、咽喉肿烂、红眼病、水痘等多种疾病的治疗,由于其应用广泛,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随着分离、分析技术的提高,对其化学成分的研究日益增多。现将近年来有关内容综述如下。
1 化学成分
1.1 吲哚类生物碱靛红、靛苷[1]、靛玉红、靛蓝[2]、2,5二羟基吲哚、2,3二氢4羟基2氧吲哚3乙腈、吲哚3乙腈6氧βD葡萄糖苷[3]、(E)2[(3’吲哚)腈基亚甲基]3吲哚酮[4]、依靛蓝酮(isaindigodione),(E)二甲氧基羟苄吲哚酮、羟基靛玉红(hydroxyindirubin)、青黛酮[5]。
1.2 喹唑酮类生物碱 3羟苯基喹唑酮、isaindigotone、4(3H)喹唑酮,deoxyvasicinone,色胺酮,3(2羧基苯基)4(3H)喹唑酮[5]、板蓝根二酮 B[6]。
1.3 喹啉酮类生物碱依靛蓝双酮(isaindigotidone I)[5]。
1.4 有机酸类化合物棕榈酸、苯甲酸、水杨酸、邻氨基苯甲酸、丁香酸、焦脱镁叶绿酸[5]、琥珀酸[7]。
1.5 苯丙素类化合物(+)异落叶松树脂醇[8]、 clemastanin B[9]、板蓝根异香豆素 A[10]、落叶松质素、落叶松质素4氧βD葡萄糖苷、落叶松质素4,4氧二βD葡萄糖苷、紫丁香苷、4(1,2,3三羟基丙基)2、6二甲氧基苯1氧βD葡萄糖苷[11]、2[(4羟基3甲氧基苯基)甲基]4(4羟基3甲氧基苯基)甲基]3羟甲基四氢呋喃、2甲氧基4 {四氢4[(4羟基3甲氧基苯基)甲基]3羟甲基2呋喃基} 苯基1氧βD葡萄糖苷[4]。
1.6 芥子苷类化合物 黑芥子苷、葡萄糖芸薹素、新葡萄糖芸薹素、1硫代3吲哚甲基芥子油苷。
1.7 含硫类化合物告依春、表告依春、1硫氰基2羟基3丁烯。
1.8 糖类化合物5羟甲基糠醛、5羟甲基糠酸、正丁基βD吡喃果糖、蔗糖[7]、β正丁基D塔格糖[12]。
1.9 黄酮类化合物异牡荆苷、蒙花苷[5]、新橙皮苷[13]。醌类化合物大黄素、大黄素8氧βD葡萄糖苷[5]。
1.10 三萜类化合物甘草素、异甘草素[13]。
1.11 其他类甲酸铵[13]、氨基酸、腺苷、胡萝卜苷、β谷甾醇、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