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pdf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二节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第十二节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近年来感染性疾病已有逐年减少的趋势,但目前我国该 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占新生儿疾病首位。细菌和病毒是最 常见的病原体,其次为霉菌、原虫、螺旋体等。TORCH 是弓 形虫 (toxoplasma )、其他 (other )、风疹病毒 (rubellavirus, RV)、巨细胞病毒 (cytomegalovirus, CMV )和单纯疱疹病毒 (herpessimplexvirus,HSV)英文 字头的简称,是引起宫内感染的常 见病原体。近年来,梅毒、 细小病毒 B19 (parovirusBl9)、乙型肝炎病毒、解脲脲支原体 (ure aplasmaurealyticum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感染逐渐增 多,也成为宫内感染的常见病原体。 新生儿感染可发生在出 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①出生前感染:病原体经母亲血液 透过胎盘感染胎儿是最常见的途径,又称宫内感染。宫内感 染主要是病毒引起的慢性感染,可导致流产、死胎、死产、 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先天性畸形及婴儿出生后肝脾肿大、黄 疸、贫血、血小板减少以及神经系统受损等多器官损害,即 “宫内感染综合征”。此外,母亲生殖道病原体上行性感染羊 膜囊,胎儿吸人污染的羊水,或羊膜囊穿刺等有创性操作而 又消毒不严时也可导致胎儿憾染。②出生时感染:胎儿吸人 产道中污染的分泌物或血液中的病原体;胎膜早破、产程延 长、分娩时消毒不严或经阴道采胎儿头皮血、产钳助产损伤 等均可使胎儿感染。③出生后感染:较上述两种感染更常见, 病原体可通过皮肤粘膜创面、呼吸道、消化道及带菌的家庭 成员医护人员接触传播。其中,与携带病毒的母亲密切接触 是新生儿生后病毒感染最重要的途径。另外,消毒不严的各 种导管和仪器也可造成医源性感染。 一、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 (neonatalsepticemia )是指病原体侵入新 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 身性反应。常见的病原体为细菌,也可为霉菌、病毒或原虫 等。本节按阐述细菌性败血症 (bacterialsepsis)。 [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原菌 因不同地区和年代而异,我国多年来一直以 葡萄球菌最多见,其次为大肠杆 菌等G—杆菌。近年来随着NICU 的发展,静脉留置针、 气管插管和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以及极低出生体重儿存 活率明显提高,表皮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克雷伯杆菌、肠 杆菌等机会致病菌,产气荚膜梭菌厌氧菌以及耐药菌株所致 的感染有增加趋势。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等已成为新的 致病菌。B 组溶血性链球菌 (groupBstreptococcus ,GBS )和 李斯特菌虽然为欧美发达国家新生儿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但 我国及发展中国家少见。 2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①屏障功能差:皮肤角质层薄、 粘膜柔嫩易损伤;脐残端未完全闭合,离血管近,细菌易进 入血液;呼吸道纤毛运动差,胃液酸度低,胆酸少,杀菌力 弱,肠粘膜通透性高,同时分泌型IgA 缺乏,易发生呼吸道和 消化道感染,有利于细菌侵入血循环;血脑屏障功能不全, 易患细菌性脑膜炎。②淋巴结发育不全,缺乏吞噬细菌的过 滤作用,不能将感染局限在局部淋巴结。③经典及替代补体 途径的部分成分 (C3、C5、调理素等)含量低,机体对某些 细菌抗原的调理作用差;④中性粒细胞产生及储备均少,趋 化性及粘附性低下,备解素、纤维结合蛋白、溶菌酶含量低, 吞噬和杀菌能力不足,早产儿尤甚;⑤单核细胞产生粒细胞 —集落刺激因子 (G—CSF )、白细胞介素8 (儿—8 )等细胞因 子的能力低下。 3 .特异性免疫功能 ①新生儿体内IgG 主要来自母体,且 与胎龄相关,胎龄愈小,IgG 含量愈低,因此早产儿更易感染; ②IgM 和IgA 分子量较大,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儿体内含量很 低,因此对G—杆菌易感;③由于未曾接触特异性抗原,T 细 胞处于初始 (naive )状态,产生细胞因子低下,不能有效辅 助 B 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其他细胞参与免疫反 应。 [临床表现] (一)根据发病时间分早发型和晚发型 早发型:①生后 7 天内起病;②感染发生在出生前或出 生时,与围生因素有关,常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