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叙事视角及价值观.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语文教材中叙事视角及价值观

小学语文教材中叙事视角及价值观现行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着大量叙事类课文,其中既有虚构的,也有写实的,既有来自经典的改编,也有来自现当代作家的创作,因为它们具有故事性,所以对小学生的吸引力特别大,影响力也特别大。就像诗歌有个抒情角度一样,叙事作品也有一个叙事视角的问题,这在西方叙事理论中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但是本文所说的叙事视角只是对这一术语的借用,有着自己特定的含义。 所谓叙事视角,最早源于对小说的研究,指的是“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它又可以分为“外视角”和“内视角”,而“外视角”和“内视角”还可以作进一步的划分,不同的叙事视角会形成不同的叙事形态和叙事效果。笔者针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叙事文本借用叙事视角这一概念,指的是叙事者对于叙述对象(故事和人物)的一种思想倾向和情感态度,在这里,不同的叙事视角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观,进而对阅读者即小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 笔者把小学语文教材中叙事文本的叙事视角分为三类,即仰视的角度、俯视的角度、平视的角度,且以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分述如下。 仰视的角度 所谓仰视的角度指的是叙事者对叙事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表现出赞美、赞赏、赞扬的态度,在情感上是尊敬、佩服和敬仰的,当然也不排除受压抑的。比如,对于历史和现实中的一些大家、英雄和伟人的叙述,往往采取了这样的叙事角度,这类文本在教材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这里既有孔子、司马迁、郑和这些古代人物,也有孙中山、陶行知、朱德这些近现代人物;既有现实中伟大的人物,也有通过小说、神话、童话塑造的高大形象。在叙述这些人物的事迹、表现这些人物的性格、品质和精神时,叙述者通常表达了很高的崇敬之情。比如写邓小平的《在大海中永生》,课文叙述了邓小平去世后骨灰撒向万里海疆的过程,文中用了这样一些句子:“邓小平爷爷的影响超越时空,超越国界,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我们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在大海中永生!”在这些句子中,用“爷爷”来称呼邓小平就是一个孩子仰望长辈、平凡人仰望伟人的视角,这样就无形中在思想、境界上增加了邓小平的高度,让孩子从小在心灵中铭记住邓小平的丰功伟绩。笔者认为,写英雄或者伟人,可以把他们写高大、完美,但切忌拔高,以至于像神一样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更不可虚构,给英雄、伟人套上虚假的光环。我们可以仰视英雄和伟人,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仰视而变得妄自菲薄,唯唯诺诺,失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比如有篇课文叫《蒲公英》,文中说有几十颗蒲公英种子在天空中飘荡,被“太阳公公”看见了,“太阳公公”对他们作了一番语重心长的嘱咐:“孩子们记住,别落在表面金光闪闪的地方,那里是沙漠,也不要被银花朵朵所迷惑,那里是湖泊。只有黑黝黝的泥土,才是你们生根长叶的地方。”结果,听了“太阳公公”的话的种子就存活下来,有两颗种子没有听“太阳公公”的话,就落了一个悲惨的下场。叙事者把太阳称作”太阳公公”,显然用的也是仰视的角度,而那些蒲公英种子则像幼稚的孩子,这样就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长辈教导(教训)晚辈的关系,这篇课文就是这种关系的图解。于是,我们看到老人(太阳公公)总是以一种智者的、权威的身份出现在孩子(蒲公英种子)面前,老人的话是金科玉律,是百试不爽的,孩子们只能惟命是从,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其实这种观念早已过时了,孩子们有自己的理想、愿望和追求,如果让他们按一种模式、一个号令去做,只会埋没他们的个性,为社会制造出一批虽然听话但是毫无主见和创造性的庸人。为什么不可以让孩子们有自己的追求甚至冒险呢?即使失败了,那一份失败的教训也是弥足珍贵的,它能使孩子坚强起来,成熟起来,它是成功不可缺少的奠基石。而像“太阳公公”那样所谓的智慧老人,是不可能永远伴随孩子们的,更不可能为他们提供飞速发展的新时代的新知识,他为什么还总是要在孩子们面前指手画脚、说三道四呢? 俯视的角度 所谓俯视的角度指的是叙事者对叙事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表现出批评、指责、指导的态度,在情感上是自足、自得、自信的。由于小学生在知识、能力、阅历、经验等方面的不足,往往处在被批评、被指导的地位,他们面对的课文中的大多数人物在道德、智慧等方面都表现得相当高大和完美。但是,这样的课文势必让学生感到自卑和压抑,于是在课文中还出现了这样一些寓言和童话,如《揠苗助长》、《郑人买履》、《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狐狸和乌鸦》等,在这些课文中出现了一些并不完美的人和事。以《猴子种果树》为例,一只猴子先是种了一棵梨树,后来听到乌鸦说“梨五杏四”,改种桃树,再听到喜鹊说“杏四桃三”,改种杏树,又听到杜鹃说“桃三樱二”,改种樱桃树,结果樱桃树一连几年都没有栽活,“这只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这是一个见异思迁的故事,猴子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断换种果树,想要早点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