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与习俗及变迁》学案4(人教版必修2).docVIP

《物质生活与习俗及变迁》学案4(人教版必修2).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物质生活与习俗及变迁》学案4(人教版必修2)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重点难点】 重点:近代以来我国在社会生活和习俗领域的变化 难点: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方法点拨】 1.运用归纳法,从衣食住社会风俗方面归纳近现代中国人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并形成阶段性特征的认识。如,概括近现代中国百姓婚俗的变化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分析社会现象,要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通过对本科内容的学习,要能够认识到饮食结构的变化对人们交往方式的影响。 3.注意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 4. 学习本课可结合初中教材中有关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化的知识理解本课的相关内容。认识到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的社会风俗和衣食住行等深受影响;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大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理解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反映出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知识结构】 衣:中山装、西装、旗袍、学生装、裙子与粗布大衫并行 食: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 住: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出现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婚丧仪式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社交礼仪逐渐平等化 “食”:建国初对粮食等实行统购统销,凭票计划供应,后实行“菜篮子工程” “衣”:从灰蓝色调为主导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样 “住”:从住房紧张到推行“安居工程”、城乡住房质量提高 ①20世纪50---70年代崇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②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知识梳理】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⑴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多① 。 ⑵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② 建厂、开店、办银行,西方文化逐步③ 到国民生活中。 〖解读〗社会生活变迁主要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首先,是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西学东渐”的影响较早,也较为深入。其次,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商品经济就比较繁荣,人民的思想比较开放,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比较小,而封建统治较为薄弱。第三,这些地方成为人员混杂,流动性特别强的地区。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受到严重冲击,个性比较自由。 2.城市社会生活状况的变化 ⑴衣着:“洋布”“洋装”逐渐进入④ 的生活中。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⑤ 装。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⑥ ,西服、大衫、旗袍、学生装、欧洲风格的裙子同时盛行于大城市中。 〖解读〗 A.服饰是思想、文化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服饰的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思想观念和社会风尚的变化。 B.中山装: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中山装上衣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中山装因其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队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填空答案】①沿袭传统;②通商口岸;③渗透;④中国城市百姓;⑤中山;⑥五花八门。 ⑵饮食:一些大城市出现① 等。② 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⑶居住: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③ 或④ 的豪宅。 ⑷风俗习惯: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主张⑤“ ”⑥“ ”,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⑦ 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烦琐愚昧改为⑧ 。 〖解读〗如何理解剪辫子、不缠足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由于清政府入关后强迫汉人改变发型,带有严重的民族压迫色彩;妇女缠足也是在封建男权社会形成的畸形的审美标准,因此剪辫子、不缠足本身就是反封建斗争,就是进步是历史现象。 3.农村社会生活状况:广大农村仍然处于⑨ 、

文档评论(0)

ctuorn037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