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对青海湖裸鲤资源的影响.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类活动对青海湖裸鲤资源的影响.doc

  人类活动对青海湖裸鲤资源的影响   青海湖作为中国最大的咸水湖,流域内有着极其丰富的渔业资源和畜牧业资源,作为当地生态链中最重要的一环,其存在和发展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有着重要的生态意义。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该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特别是近代以来的环湖地区及补给河流流域大规模的农业、牧业、渔业开发给青海湖的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渔业资源因其特殊性和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所受的影响最为巨大。作为青海湖特有的一种经济鱼类,青海湖裸鲤资源的盛衰最能体现出该区域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其开发和保护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具有典型的借鉴意义。   近年来,关于青海湖裸鲤的研究为数众多,但多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分析裸鲤的生物学特征和药理价值,而对裸鲤资源的盛衰原因简单概述、缺乏相应的细致分析。文中试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人类活动对裸鲤资源的影响,以期反映出该区域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状况,并为当今该区域内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1 材料与分析方法   1. 1 研究对象及其开发沿革   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及其附属水域盛产的一种特有的鱼类,是青海湖渔业资源里产量较大的也是唯一的一种经济鱼类,因由环湖地区的蒙古族群众捕捞、运送至湟源县加工成干板鱼,并由此地转运贩卖,而被人们称为湟鱼。由于青海湖水盐碱度较高,加上湖水温度很低,浮游植物等饵料食物匮乏等原因,裸鲤的生长速度极其缓慢,平均每生长到 500 克需要近 10 年。并且因过高的盐碱度影响其性腺发育,青海湖裸鲤需在每年的3 月下旬至8 月洄游至青海湖附属的淡水河流中产卵。随着青海湖流域人类活动的逐渐频繁,青海湖裸鲤这种独特的生存和繁殖机制势必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青海湖裸鲤资源的利用可上溯至距今约 3000 年左右的卡约文化时期,那时环湖地区的人们则以食鱼为主。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早在夏代末年到东周初年,环青海湖的人们已在广泛的捕食湟鱼。   而历史上关于青海湖有鱼并且被广泛利用的情况,有文献可查的是东汉和帝永元十四年( 102 年) 隃麋相曹凤的上书,其言西戎为害所以然者,以其居大、小榆谷,土地肥美,又近塞内,诸种易以为非,难以攻伐又有西海鱼盐之利,缘山滨水,以广田蓄,故能强大。西海,亦名卑禾羌海,俗呼青海,这里所说的西海就是现在的青海湖。在曹凤所分析的西戎为害故能强大的诸多因素中,他把西海有鱼盐之利这一因素放在和土地一样重要的位置上,使之成为能够影响西戎国力的一条因素而被考虑。由此可以推断此时青海湖渔业资源的开发已经相当广泛。   明代蒙古族势力进入青海湖流域以前,虽然青海湖的裸鲤资源已经被利用,但是由于环湖地区人口以藏族为主,因藏俗我之拉萨土地内,有似鱼、蛙、蝌蚪、猴,依次以水能截止。似鱼乃是佛母性,如同十方界真佛,是由佛而承侍佛。又藏俗,忌杀小生命。故鸡、鱼、野鸟之类,例不诛杀。因杀一牛,可以维持多人生命,故其罪小; 若屠杀小生命如鸡、鱼等,则牺牲多数生命,以维持少数生命,其罪更大,此乃藏人不渔不猎,鱼鸟繁殖之原因。受其习俗影响,这一时段,裸鲤资源仅被环湖其他民族所零星利用。   从明代中叶以后至清代,蒙古族势力进入青海湖流域周围,并长期放牧于此。随之出现了捕捞、加工、出售裸鲤的蒙古族渔民。当时捕捞的青海湖裸鲤资源鱼分两节,夏为干鱼,冬为冰鱼,其价夏廉而冬贵。虽然后来蒙古族和藏族势力在青海湖周围及其流域范围此进彼退、反复争夺,但是青海湖裸鲤资源的开发规模却越来越大。《丹噶尔厅志》中鱼产于青海者最佳,附海巴冷泊及入海不喀河中皆有之,长尺许至二尺,无鳞而背有纹斑,色分黑黄两种,由蒙古人捞取运售 的记载充分地说明了这一时期蒙古人是青海湖裸鲤资源的主要开发利用者。   随着雍正年间罗卜藏丹津叛乱的平息,清朝仿蒙古例,将青海蒙古族进行编制佐领。今刚察县、天峻县等青海湖西北部分的主要产鱼区在官方层面上被划归为和硕特部蒙古族的范围。到了宣统元年( 1909年) 鱼产于青海,名曰湟鱼,冬夏两季取之,以售于西宁、兰州一带,达到了年捕捞 20 万尾,获银八千两的规模。   民国时期孙建初所着《青海湖》一文中亦有水中饶有鱼类,色黄无鳞,大小不一,二斤至四斤者最为普遍,湟源一带居民乘暇前往,以手捕获,干之以待出售的记载。   民国之前的青海湖流域裸鲤资源仅仅是被少量的利用,谈不上现代意义的渔业经济,民间有骑马过布哈河都能踏死一片湟鱼的传闻,是当时渔业资源兴盛的一个写照。新中国成立以来,裸鲤资源迅速得到开发,到 1960 年时,青海省内鱼产品人均占有量跃居全国前列。随着裸鲤资源的过度开发,裸鲤的数量急剧减少,直至失去了渔业价值,到 90 年代,资源处于严重衰退之中,已不具备开发能力。   1. 2 材料与分析方法   文中人口、农牧业的数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