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抓住典故,感受词人对率军北伐建功立业的英雄明君的仰慕赞叹之情。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咏史抒怀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典故运用的作用及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2、比较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题入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是地名,是现在的什么地方?(镇江),镇江,沿长江。对面是扬州的瓜洲,有句诗是“京口瓜洲一水间”。一水,就是长江。北固亭,在北固山上,临长江。2006年,我在镇江参加教师培训,在远处看到了北固山与北固亭,轮廓一如教材插图。
(生看插图,描述插图)山巅“有亭翼然”,草木“郁乎苍苍”,半空“沙鸥翔集”,江中“百舸争流”。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去看一看。
“怀古”,对古人之事的追溯,发自己的情思。怀古诗词一般什么样的模式?
写景——咏史——抒怀(板书)
二、简介作者
辛弃疾是什么人?(南宋词人)他还是位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英雄。
(材料)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赴建康(今南京)面见宋高宗,联络共同抗金之事。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朝,起义军已溃散,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将叛徒交南宋朝廷处置。
设疑:就是这样一个能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宛如探囊取物的英雄,南渡之后的人生是怎样的呢?看一看他登上北固亭,发出的慨叹就知道了。
三、探讨“登高”
(插曲)我顺便问一下,为什么诗人词人登上高山,登上亭台楼阁,也就是“登高”,就会吟诗作词写文章,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呢?
那么我要问一句,古人为什么要登高?为了望远。这只是原因之一。
实际上,最初登高有它特殊的意义: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如果需要与天交流,一般就要登高。古代天子封禅,就是要与天交流,最常提及的封禅之地就是泰山了。可见,最初的登高有浓重的宗教意义。后来宗教意味渐渐淡去,成了文人们一种消遣。
登高的时候人往往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不高兴!为什么不高兴呢?古人讲过一句话,“登高者必自卑”。为什么登高者会自卑呢?因为当我们登上高处的时候,我们的眼界就会开阔,面对着广阔的自然宇宙,人会很自然地生出一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世说新语》里有一个王海的人,他登上高处以后感叹“我由来不悲,今日直欲悲”,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感觉。如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以后就很自然地感叹——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再如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楼,也感叹道——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那么辛弃疾在登上了北固亭有此愁思与慨叹吗?
四、文本研析
1、请同学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情感,并分别找什么地方是写景、咏史及抒怀的内容。
2、检查朗读情况及对课文的大体把握。
3、以典故为切入口,研析课文。
北固亭引发了辛弃疾的无限遐思,他究竟想到了什么呢?(许多历史人物)
是的,在自己的作品中,借助一些经典的历史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或情感,这种手法叫“用典”。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是“用典”(板书)请同学找出词中所用的典故。
板书:
典故一:孙权
典故二:刘裕
典故三:刘义隆
典故四:佛狸祠
典故五:廉颇
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作者用典的作用。
(1)“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这句用了关于孙权的典故。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顺序应是什么?(无处觅英雄孙仲谋),请问,作者为什么要倒装?(一是音韵格律,二是强调孙权是个英雄)孙权确实是一个英雄,他的对手曹操有赞美他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我有下一个疑问,三国时的英雄很多,曹操,张飞,关羽,诸葛亮等都是英雄,为什么只提孙权呢?(京口是孙权的地盘,当年的东吴与南宋王朝很类似,同样位于东南一隅,同样面对强大的北方入侵之敌。孙权北拒曹操,赵宋王朝偏安临安。对孙权的赞叹,也对统治的指责,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板书:渴望英雄
(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个典故给了你怎样的感觉?表达了什么感情?(气壮山河,叱咤风云,率军北伐英姿飒爽)刘裕与前面写到的孙权有什么共同点?(一事业都在京口起步,二是都勇敢面对强敌,三是都建立了伟大的功业。)板书:展现英雄
(3)下片用刘义隆北伐的典故。刘义隆是个好个好大喜功的人,他的北伐战争的特点是什么?(草草)其结果?(仓皇北顾)作者用刘义隆的典故想说明什么?(反对草率出兵)草率出兵的后果是什么?(“烽火扬州路”金人就在对面的,当年的扬州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