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批判宗教神学
批判宗教神学
1、相关定义
1.1、衡量和定义时代征候的坐标
历史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借鉴意义,人性回归同样如此,中西文学中人 性回归不同点之一就在于中国直到现代才填补了关于人性认识的缺欠之处;同时西 方文学中有关人性回归的思考,可以作为衡量中国当下一些文学现象乃至社会现象 的坐标。譬如西方 20 世纪的文坛可以说流派迭起,给人一种眼花缭乱、光怪陆离 的感觉,其实文学的征候反射的是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同样的,在市场经济大潮 的席卷之下,由于主客观多种情况的干扰和作用,同时缺乏处理问题必备的深入思 考,中国各个阶层面对社会的一些现象,辨认不清,呈现出类似于西方的精神茫然 期。尽管将中国的 80 后批驳为中国”迷惘的一代”是有失偏颇的,但某种程度上 确实捕捉到了这样一种相似的特征,并给予我们启示:人性回归成为新时期精神层 面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文学中人性回归主题被描述为衡量和定义时 代征候的坐标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28 结 束 语 人性,当人们在茶余饭后讨论一些时事,在最后的总结部分也难免会提到”人 性”二字,并感叹一番。虽然难逃善恶的简单定义,但也说明这两个字、这一个词 汇,居然随处可感,若隐若现,人们会乐此不疲的思考和解读。这是我对人性魅力 的最初感受。 校园外是喧嚣而复杂的大社会,校园内对墙外世界的想往也不简单,时代的汽 笛吹响的不只是进步的号角,也送来靡靡之风和浮躁之气,作为 80 后的一代人深 切的感受着这季候般的躁动,经历着历代人有过的相似的迷惘。图像影视作品的泛 滥带来的对道德底线的考验,一些不太夸张的现象时刻腐蚀着人们对人性的解读。 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回归,以一种柔而有韧的力量努力将人们从堕落的梦魇中唤醒, 并赋予时代崭新的意义,这也成为了研究人性回归的一个重要理由。 人性回归的主题是宽泛的,但不代表它不深刻,苦于自己的学业不精,文学根 基浅薄,对人性回归的理解只能做一个概括性的描述和定义,其中的区别也仅限于 几个方面。但这样的梳理总是有可取之处,也是文章要证明的一点。人性回归这一 主题贯穿着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文学作品只是其外在表现形式之一。相信经过这 样一次宏观的整理和论述,能对人性回归的题旨有更全面的了解和理解,对中国本 土文化的情感也能有所加深,同时希望对其日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一定价值的参 考,并在此恭请老师给予批评指正,以获得进步。 [1] [德]古斯塔夫 施瓦布.希腊神话故事[M].刘镇北译,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5:3-4 [2]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M].荣如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M].岳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5 [4] [荷兰]约翰 赫依津哈.中世纪的衰落[M].刘军等译,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159 [5] [吉尔吉斯]艾特马托夫.崩塌的山岳 序言[M].谷兴亚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4 的 [6] [意大利]薄伽丘.十日谈 前言[M].王永年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4 [7] [英]哈代.德伯家的苔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7,18,48,460 [8] 巴特.罗马书释义[M].魏育青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98 [9] 顾准.顾准文集[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152 [10] 何强,方小壮.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故事[M].北京: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3 [11] 李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4:41,156 [12] 廖增湖.贾平凹与 [J].新民晚报,2000 [13] 刘建军.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6 [14]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二集 导言,鲁迅全集(第 6 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55 [15] 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卷 先秦两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16] 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卷先秦两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40,141 [1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8] 冒云辉,罗美珍和何鹏举. 古代中西方人性善恶论比较[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5(2) [19] 孟子.孟子 告子上[M].万丽华,蓝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240,241,245 [20] 沈从文.〈长河〉题记,沈从文文集第 7 卷[M].花城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1984:2 [21] 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文集第 11 卷[M].花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