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漫画上色——以毕业设计《青春飞扬》为例.doc

浅谈漫画上色——以毕业设计《青春飞扬》为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漫画上色——以毕业设计《青春飞扬》为例

浅谈漫画上色——以毕业设计《青春飞扬》为例 1、相关定义 1.1、概念厘定与选题意义 由于既无法忘怀现实又无法弃绝理想”,京派作家”的写作,虽产生于战乱 频繁、现实关注强烈的30年代,但依然带有某种超越时代的”静穆”审视,明 显地呈现为对两种鲜明对立世界的描绘:一是乡村世界,一是都市文明;而都市 李俊国:《三十年代京派文学思想辨析》,《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汪曾祺作为这流派 在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文坛的回响,为新时期的创作填注了一股理想、自然之气,但由于与30年代 “京派作家”有着完全不同的创作语境、文明污染的真情实性。 尤其是对于逐渐进入现代化进程的中国社会来说,如何在逝去的乡村文明中找回 人性纯朴的一面,用乡村文明仍保留着的优美人性来反思现代文明的局限,反省 现代性的负面扩张性,也就成为”京派作家”创作的意识聚焦,这不仅是他们直 面乡村普遍存在的书写,也是他们具有浓厚的”乡村情怀”的审美源泉。”他们 并不美化人生和现实”,只是”承认人生自有一种价值和意义,对生活和世界抱 有一种理解的善意” 他们在对话的立场上,致力于发现民间的善与美、恶与 丑,特别是本着对传统与生命的尊重,他们尝试着以民间的隐忍与庄重来抵制现 代化过程中的种种”罪恶”,从而通过对乡村的挖掘、认同与赞美来完成对民间 美好情感、生活态度的激活,建构历史现实冲击下另一种”生命的明悟”和”古 老中国”存在的理由。一一这便是如沈从文所说的,要使”读者能从作品中接触 了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示,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 解”。 为了更好地探讨与提炼”京派作家”这种对现实与理想的恒定守望,本文在 阅读大量京派作品的基础上,以沈从文、废名、声焚、李健吾等几个京派主力创 作的小说为重心,结合其文学批评,提出”乡村情怀”这一概念对其创作中的某 些共有特征加以概括。所谓”情怀”,《辞源》中的释义是”心境;心情”,如”杜 甫《北征》诗: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 但笔者认为相对于”心情”而 言”情怀”多有一种向心灵深处挖掘的更宏大指向,是”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 气是一种胸怀。本文提出的”乡村情怀”指的是知识分子在城乡巨变的现代化 进程中,在瞩目现实世界变化之际,深情回望乡村时所产生的一种对乡村中存在 的质朴、美好事物的体味与留恋,以致期望这种良善之物能够继续存活于当下的 2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 情感。这种情怀不同于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作家们在回望乡村时所具有的”拯 救愚昧乡民、启蒙落后乡村”的情怀,它在情感上是更偏向于接近乡村美好面的, “京派作家”的”乡村情怀”正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祈望通过深入挖掘 乡村美好人性”,构筑”真、善、美的”人性小庙”,并以此来抵制现代化进程 中可能出现的人性异化的胸怀。 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基于现世的、朴素的且为人生考虑的创作态度和理念, 是京派文人处身不断变化的时代中时,在传统基底上生发的对现代的接纳与追 求,是通过对传统”善”与”美”的激活来抵制现代性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的 一种精神方式,是甸匆于大地之上的心灵守望。 作为本文探讨的一个基点和重心,笔者主要从三方面对”乡村情怀”加以界 定:首先,”京派作家”的主要描写对象,亳无疑问是乡村。即便写到城市,他 们的描写对象,也多集中在由乡村进入城市的下层百姓一一车夫、挑夫等。即使 如沈从文的《八骇图》等作品,虽描写的是城市知识分子,也是作为乡村的对立 面而存在的,写他们的丑陋与受压抑是为了更好地书写乡村的醇厚与自然。这里 所谓乡村,并不仅仅是农村社会,而是乡村城镇的总和。事实上,对于20世纪 的中国而言”,北京、上海而外,中国除了东南沿海小块发迗地区之外,广大内 地的城镇莫不是乡村社会的延长”?。其次,与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且延续生 命更长久的乡土文学不同,”京派作家”所具有的”乡村情怀”,在于他们对乡村、 乡土的情感与写作姿态不同于大革命洪流时期的激进作家。他们是站在不同的立 场看待广漠而无言的乡村的。虽同是状写乡村,20年代乡土小说多以揭露国民 劣根性、启蒙大众为首要目的,其立意在写出乡土的穷困、人民的愚昧,以及现 代化洪流中目不忍视的落后性一一鲁迅及其追随者用现代启蒙理性的目光返观 乡土”,以图改造民间,改造落后的国民性,而京派作家”在观察与写作中,则 没有这种自我认定的身份优势。由于亲身于现代化狂澜的大都市,也由于普遍的 学识涵养,他们对乡村的情感是微妙复杂的一一他们非但没有以启蒙者的姿态进 入乡村,而怜恰相反是以一种同情者、反省者和思虑者的身份进入到对这片土地 的描绘中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的社会 3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m 是乡土性的” ?。这种乡土性恰如李实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乡土情结》一文 中所说的

文档评论(0)

wyw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