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海德格之自由观的类型及其意涵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十八期 (2007 年 7 月) 頁 29-74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海德格之自由觀的類型
及其意涵∗
孫雲平
南華大學哲學系
摘要
本文嘗試將海德格前後期不同的幾種「自由觀」類型作出區分
及說明。「自由」為海德格哲學中一個極重要的問題,此問題貫串
海德格前後期的思想。然而不同時期的海德格顯然有不同的「自由
觀」:前期海德格主張主體式的自由觀、後期則轉向形上學層次的
自由觀。其中又可進一步分為:人我之間、物我之間的自由、以及
「此在」與「存有」間的關係。本文的論點為:無論主體式的自由、
抑或作為形上學法則的自由,「此在」都必須回到對於「存有」的
省思,以便經歷到真正的自由。
關鍵詞:自由、此在、存有、上帝、形上學
∗ 本文之完成,必須感謝兩位匿名審查學者提供寶貴的修改意見、及《政大哲學學
報》編輯的要求,才讓本文得以目前的形式呈現。至於文中可能仍會出現的疏漏,
責任自然完全是筆者必須獨自承擔。此外,有關海德格與謝林自由觀關聯之部分,
同時必須感謝國科會一年半經費補助(計畫編號分別為: NSC 94-2411-H-166-001-
及 NSC 94-2411-H-343-010- )。
30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 第十八期
壹、導論
在所謂的實踐問題中,「自由」毋寧是一個相當關鍵的概念。
自由問題涉及本能與行動之差異、人性尊嚴、道德及責任之可能性
(Kant, KdpV : A5-6)……等等在理論與實踐上的問題。因此,它是康
德 (Kant, 1724-1804) 在其第一批判《純粹理性批判》所關注的三
1 同時它也是康德在
大問題之一 (KdrV : A VII, B XXXIII-XXXV) ,
該書中所提出、並加以深入探討的第三個二律背反 (dritte Antino-
mie) 的命題 (KdrV : A 443-451, B 473-479) 。雖然康德如此重視這個
問題,但是在其自身哲學論述所區分的理論領域中、他卻無法恰當
地說明「自由」問題。康德在認識論的理論論域中做出「理性為自
然立法」的結論,並在「物自身」(Ding an sich) 與「表象」(Erscheinung)
之間做了截然的劃分之後,如此分法所導致的邏輯推論就是:他割
裂了客體與主體、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嚴格自然因果律」與人
的自由、理論哲學與實踐哲學之間的聯繫。雖然康德對於客觀世界
之實存具有堅定的信念,但是他在其自身理論哲學的論域卻無法完
滿地證實之。因為根據康德的觀點,客觀實在的世界對於人類而言
正如同「物自身」一樣無從進入 (unzugänglich) ,我們實際所能接
觸到的、充其量不過是客觀實在的「表象」罷了。於是康德只好改
而訴諸實踐哲學的途徑,強調「實踐理性優位」(Primat der prak-
tischem Vernunft) (KdpV : A 216 f) ;因此康德企圖在一彷若理念與理
想世界 (die intelligible Welt) 的實踐領域中,找回他在感官經驗世
1 康德視「上帝之存在、人類意志之自由、與靈魂不死」為超越人類理性之極限、
然而卻又是人類「理性」向自身所提出、不可迴避、無法不思考的問題。「自由」
同時是康德分別於第二、第三批判仍繼續探討處理的問題,請參閱: 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 , A4 ff.; Kritik der Urteilskraft , A XI, B XI f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