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问题的多面性及其对策——中国法律史学困境的知识运行解读.pdf
当代中国法律史学研究
问题的多面性及其对策
——中国法律史学困境的知识运行解读
周东平
内容提要 中国法律史学处于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对于历史的实用态度使人们忽视了中国法律
史学困境的多元性。从知识运行的角度来说,中国法律史知识在生产、传播以及接受层面均存在问题。在
知识生产阶段,中国法律史知识的客观性受到质疑;在知识传播阶段,中国法律史对现代法学的借鉴意义被
漠视;在知识接受阶段,各个主体或只愿做被动的接受者,或被视为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者。想要解决中国法
律史学的困境,首先应该采取传统与多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保障中国法律史知识生产的客观性;其次,
法学各学科均应作为中国法律吏知识传播过程的参与者,发掘它的价值;最后,直接的知识接受者也应该能
动地利用中国法律史知识,同时,需要改变法学教育中学习西方的填鸭式思维。
关键词中国法律史学知识运行能动性参与
周东平,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 361005
目前中国法律史学处于困境之中已成为法律史学界的共识,无论是基于对学科的热爱还是对传
统的深情,如何开拓一条新路成为当今多数中国法律史学者所思考的命题Ⅲ。在笔者看来,这一问题
本身实际上由两个方面组成:第一,法律史学如何实现对自身的不断超越;第二,法律史学如何夯实自
身在现代法学体系中的地位。这两个方面虽有联系但并不完全相同。从知识的运作角度来看,前者
更倾向于对应知识的生产或初级生产,后者则倾向于知识的传播或者说知识再生产。但基于法律史
【1】如苏亦工:《法律史学研究方法问题商榷,[北京]aE方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胡旭晟:《描述性的法史学
与解释性的法史学——我国法史研究新格局评析,[兰州]《法律科学}1998年第6期;黄震:《中国法律史的学科史反
思》,张中秋主编:《法律史学科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徐忠明:《中国法律
史研究的可能前景:超越西方,回归本土?》,[北京]政法论坛)2006年第l期;邓建鸱:《中国法律史研究思路新探》,[武
汉]《法商研究》2008年第1期;尤陈俊:《“新法律史”如伺可能——美国的中国法律史研究新动向及其启示》,(广州]《开
放时代)2008年第6期;李棒恒、金俭:《论法律史研究方法的路径选择》,[南京]‘学海)2009年第5期;胡永恒:《法律史
研究的方向:法学化还是史学化》,[北京]《历史研究}2013年第1期;汪雄涛:中国法律史研究的三种神话——基于明
清社会的反思》,(北京]《法学评论)2013年第4期;孙家红:《微观法史学刍议、陈煜:《回到规范与追问意义——中国法
律史研究与立场之我见》,《中西法律传统》第10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张小虎、刘腾飞:《法律史学
研究的反思与出路》,[驻马店]《天中学刊)2015年第l期,等等。
江苏社会科学2016/2·151·
问题的多面性及其对策
自身定位的需求,后者常常对前者产生强有力的影响,使前者汲汲于奠基自身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故中国法律史学者也试图将更多的传播要素渗透于知识生产中。这使得中国法律史学所面临困境的
多重性、复杂眭容易被忽视。本文试图通过剖析这一问题,从而厘清中国法律史学所面临的真正困境
及其可能的出路。
一、中国法律史知识的生产、传播与接受
史学何为是古已有之的命题,也是中国法律史学目前所面临问题的终极追问。这种问题意识带
着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影响着古今中外的学者。司马迁所谓“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乃古代史家
关于史学追求的经典学统。实际上,这是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的结果。无怪乎内藤湖南称司马迁“是
为了留下公羊家所言天下大一统应有之教训而撰写《史记》的o[11无论是私家撰写的《史记》,还是官府
编修的《资治通鉴》,试图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而形成对当前政治行为的指导,可谓史家与史学著作的
终极目的。史学有时甚至具有十分直接的政治目的。如陈寅恪提出,“李唐先世若非赵郡李氏之‘破
落户’,即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田故李唐重修《晋书》“所以尊扬皇室,证明先世之渊源”。,,以抬高自
身身价。这种实用主义精神也在拷问着当前中国法律史学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走进文明史--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新走向.pdf
- 赴非旅行者疟疾知识知晓调查.pdf
- 起点即终点武术发展的知识向度.pdf
- 超越知识管理知识治理理论的概念、框架及应用.pdf
- 跨企业知识共享、知识泄露与创新绩效——基于供应链视角的实证研究.pdf
- 跨国CCS合作项目知识共享模式研究.pdf
- 跨国公司R&D中心集聚与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关系研究——基于知识倍增器中介的视角探析.pdf
-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东道国市场特征与跨国公司知识转移模式——基于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市场知识转移的实证研究.pdf
- 跨国公司母子公司战略管理知识的转移机制研究——基于在华子公司样本的实证检验.pdf
- 跨国公司母子公司知识冲突与知识转移绩效关系研究.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