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桑”意象地文化意蕴.doc

  1. 1、本文档共1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诗经》“桑”意象的文化意蕴 1、相关定义 1.1、意象的概念辨析 意象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学术界对其含义的界定也存在着程度不等的差异。意象是 首创于中国美学领域中的一个概念。它的古义是”表意之象”。《周易 系辞上》记载到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1] 汉代的王充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深化,将意象固化为一个概念。这里的”意”指的 是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而”象”则指的是承载观念和认识、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外在 形象。物质世界的”象”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成为稳定的表意载体。童庆 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将意象归为四类:心理意象、内心意象、泛化意象、文学意象, 认为文学审美意象指的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 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 的”表意之象”。 [2] 胡经之在他的《文艺美学》中曾经谈到:”任何艺术作品都有主题思想, 它是作品的灵魂 艺术的主题思想,是蕴藏在审美意象中的审美观念 艺术的主题思 想是审美感情和审美思想的结合,它只能存在于审美意象中,要了解艺术的主题思想,只 有去亲自体验那些艺术形象,别无他法。” [3]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在他们共同主编的《比 较文学》中认为,”意象的涵义极其广泛,它可以指文学作品中所涉及的一切感觉物体及 9 其品质,可以指对视觉物体和景象的描写,也可以仅指比喻语言,如暗喻和明喻的媒介物。” [4] 国内学者对意象的定义多从美学出发,强调具体的”象”对抽象的”意”的象征。 在西方文化中,意象最初是运用心理学领域的概念,后移入文学创作和批评范畴。心 理学上的意象也叫心象(或表象),它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 [5] 康德是西方最早把审美意象纳入审美范畴的哲学家,他将审美意象界定为是”一种理性观 念的最完美的感性形象显现”。 [6] 美国当代美学家苏珊 朗格则认为”艺术作品作为一个整 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 [7] 弗莱认为,原型就是文学意象,是一种在人类历史进程中 反复出现的典型意象,它是”一个象征,通常是一个意象,它常常在文学中出现,并可被 辨认出作为一个人的整个文学经验的一个组成部分”。 [8] 在弗莱眼中,最基本的文学原型 是神话。美国作家罗 海尔曼认为,”意象模式不仅是为了烘托主题,更是主题的负载者”, “意象、意象群、重复组合的意象模式,必须与戏剧动作、人物的经历,道具系统等共同 构成一个‘意义域’,因此意象分析必须纳入整体结构的分析之中”。 [9] 从上述这些论 述中可以看出,西方理论界对意象的界定侧重于情感和经验的显现。 可以说,关于意象的含义学术界众说纷纭,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笔者认为, 意象即意与象的融合,是外在的客观形象与内在思想感情的统一,也即意象是主客观碰撞 融合的产物。”意”是主体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倾向,而”象”则是区别于人物内心情感的 客观物象,诉诸于视觉,是能够被感知的审美中介。”象”是意的载体,内在的情感借助 外在的客观物象表现出来,因此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1.2、意象的概念界定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学和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虽被广泛地使用,但是对其内涵 的理解却存在着差异。对于”意象”的概念,不同时代的评论家给予不同的定义。为了避 免陷入一种话语困境,行文之前对意象做一下简单的阐释和界定是十分必要的。 意象论有两个历史的源头:《周易》和《庄子》〔9]。《周易》是一部关于”象”的卜盆 之书,它通过变化多端的卦艾之”象”来预测吉凶祸福。《周易 系辞上》比较集中地论 述了”意”、”象”、”言”的关系: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 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0] 可见,中国古人早就发现了”言”、”意”是不能完全表达的,故而提出”立象以尽意”的 命题。”象”是来源于客观世界的物象,”象”与”意”有着相通和譬喻、象征的关系。《庄 子 外物》曰:”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 意,得意而忘言。”〔川作为哲学家兼文学家的庄子,”他的这一段话是专为哲学家而发的, 而且是专为那种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神秘经验而发的。他并不重视‘象’在表达抽象哲理 中的作用”〔lz]。《周易》重”象”,所谓”立象以尽意”;而《庄子》重”意”,认为”言” 的目的在”得意”。在对待”象”的问题上,两者可谓是相反的或矛盾的;但在求”意” 这一点上,又是相一致的。这两部书虽然并非纯文学著作,但它们对后世的美学和文学艺 术理论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意象作为诗学范畴,最早出现于刘舰《文心雕龙 神思》篇。刘姗提出”意翻空而易 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文档评论(0)

wyw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