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时代故事.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时代故事

50年代幸福观:穿上“工装”倍儿幸福   上学看成分,找工作看成分,找对象,那更要看成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被写入了1954年的宪法里,全社会都在高唱“我们工人有力量”,而钢铁工人手持钢钎的形象更是被印在了新版人民币上   77岁的王国伟又点上一根烟,拿起他老旧的茶杯抿了一口茶,摇了摇头,“那个年代的人啊,没那么多想法,我觉得当时穿着工装,特别是衣服口袋上印有‘首都钢铁厂’几个红字的那种,就倍儿骄傲,倍儿幸福。”   1951年,18岁的王国伟进入首钢,那时首钢的名字还叫石景山钢铁厂。同一年,石景山钢铁厂二焦炉建成投产。   当年,抗美援朝还在进行,国家需要钢铁,首钢发出了“苦干三年”的号召。“当时依据工人体重、喝水、排尿量计算,一天出的汗能有10斤至12斤。”王国伟如此描述道。   王国伟说,在那个年代,工人普遍都有一种以厂为家的精神,苦点累点都是为国家做贡献,是一种工人阶级主人翁意识的体现。   那是中国大工业时代的一段幸福时光。“以工人阶级为领导”被写入1954年的宪法里,全社会都在高唱“咱们工人有力量”,而钢铁工人手持钢钎的形象更是被印在了新版人民币上。   进入首钢的第二年,王国伟的生活发生了两个变化。一是厂里分了房,王国伟头一回住上了自己的房子。首钢当时的宿舍是砖砌的平房,带厨房、炉子,大床铺,十几平方米,水电全免费。二是找到了媳妇。“好待遇、好福利、好名声”让王国伟找对象时也尝到了不少甜头。那一年,王国伟经人介绍认识了李惠贤。   “她是首钢特殊钢铁公司的,也算是首钢人。所以我们共同语言也多,交往可谓是一帆风顺。那个年代,上学看成分,找工作看成分,找对象,那更要看成分。家里穷没关系,而如果成分不好,是‘地主’、‘资本家’,那就不但眼下抬不起头来,而且以后还会受到各种政治运动的冲击。”王国伟说。   在那个年代,作为一名钢铁工人,虽说在面子上成就感十足,但其实工作起来并不轻松。“确实累!但是那个时候没有太多的追求,觉得这样就很满足了。”   为了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中国在1958年掀起了“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是其中最鼓舞人心的内容。“以钢为纲”、“钢元帅升帐”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   王国伟那时最喜欢的文化生活就是去厂里的文化宫玩,棋牌室、游艺室、活动室、图书室,每周一次的露天电影是大伙最期待的,《地道战》、《地雷战》和八个样板戏,他们看了一遍又一遍,其中的很多情节大家熟悉得都可以背下来。   2005年6月30日,燃烧了近半个世纪的首钢5号炼铁高炉熄灭了火焰。王国伟在现场参加了灭火仪式,他说时代变了,现在还有几个人愿意当工人的?   王国伟退休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那个以工人身份而骄傲的年代也随着时间的流逝隐退了。   时代记忆   时代语录 一天等于20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时代偶像 王进喜   时代流行 公共食堂,除四害,公私合营,全民炼钢,抗美援朝   时代穿着 中山装   时代歌曲 《一条大河》 《我的祖国》 《东方红》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时代记号 成分 农村:地主、富农、中农、下中农、贫农、雇农;城市: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等 60年代幸福观:唱着红歌干革命   ★文 /《小康》记者 谭畅   研究光谱分析的大学生谭仲甫,毕业后被分配到带“光”的打火机厂,月薪42.5元,婚房是土坯房。1960年代的幸福感在于唱红歌,在于吃饱饭   1963年深秋,位于重庆市解放碑的重庆光学仪器厂新来了个男生,又高又瘦,跟棍儿似的,晒得那么黑,还一脸书生气,多年以后,同厂的老工友对谭仲甫说:“你当年可是太扎眼了。”   那一年,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而谭仲甫恰恰来自雷锋的故乡——湖南望城县。他从广东中山大学物理系光谱分析专业毕业后,被组织分配到重庆光学仪器厂,成了该厂唯一的大学生。工友们听说厂里来了个大学生,都围上去看。   谭仲甫到了才知道这是一家生产打火机的工厂,厂长很年轻,二十来岁。“为什么光学仪器厂要生产打火机?”他问。“打火机也带‘光’嘛。”厂长用连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的表情看着他。   在谭仲甫看来,工厂还是相当重视人才的,一进厂,厂里就开出了42块5的月薪,这比普通工人进厂月薪11块钱要多出一大截,此外,厂里还给他买了一张24块钱的木板床,摆放在逼仄的八人间集体宿舍里,非常不协调——要知道,工厂里的工人都睡地下。   工厂一共七十来人,没有食堂。每到饭点,工友们就端着饭盆蹲到解放碑跟前吃。重庆人素来喜欢涮火锅,但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往火锅里涮的除了卷心菜还是卷心菜。在一次吃饭的时候,谭仲甫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她当时18岁,是厂里的小工。“那时候也没敢多想,就是吃吃饭,吹吹牛,吃完到田坎边散散步。”谭仲甫说。   1964年下半年,谭仲甫的光学仪器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