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晚清走向民国的诗心映射-中国社会科学网.pdfVIP

从晚清走向民国的诗心映射-中国社会科学网.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晚清走向民国的诗心映射-中国社会科学网

●明清近代诗文研究:晚清民初文学研究专题 特约主持人:罗时进 主持人语:近年来,文学研究呈现出视阈不断拓展的趋势。就近代文学来说,晚清民初诗文正日益引 起学界的关注,2012年12月台湾大学举办了“民国风雅:现代中国的古典诗学与文人传统”专题学术讨论, 2015年6月香港中文大学将举办“风雅传承:民初以来旧体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所聚焦的都是晚清民初诗 文。“晚清民初”是一个历史大变局时期,身处大变局中的文人创作无论历史内涵或文学意蕴都相当特别,也 相当丰富。但由于此际作家虽生于晚清,不少人在清末还有科名和宦迹,但生命的一端却进入了清廷终结后 的时代,其写作便往往成为沧海遗音,连同他们的晚清作品都一直在学术研究中处于尴尬的状态:既无法在 20世纪现代文学史上占有地位,又极易被古代文学研究者遗忘。这里我们想表明一个观点:清民之际的作家 是科举制度、科举文化直接影响下的最后一代文人,其文学活动与文学创作的“古典性”颇为鲜明,因此不应 该在清代文学(或近代文学)研究中失踪,而应将其视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尾声。这个“尾声”是多声部的,起伏 跌宕中有复杂的心音,学者们需要潜心倾听和客观分析。此前本刊已刊发了一些这一专题的论文,现在将《从 晚清走向民国的诗心映射》与《白雪词社与民初词人心态》予以发表,希望引起学界更多的关注和讨论。无论 是对晚清民初个体或群体的研究,也无论是何种文体(诗、词、文等)的研究,都是本栏目所期待的。 从晚清走向民国的诗心映射 ——以徐兆玮《虹隐楼诗集》为中心 罗时进 孙雨晨 (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摘 要:走出晚清变局的士人一部分成为前清遗老,在无可奈何的生活中延续着生命,一部分则回归了 故土乡园,或投身于地方社会的近代性重构,或以隐居的方式观察思考着历史的走向。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没 有停止诗歌创作,而用诗笔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深沉的感悟。虞山徐兆玮留下的《虹隐楼诗集》是考察晚清民 初社会历史和士人诗心的极好样本,这位近代西昆派阵营中人以日记式、编年体的形式持续写作,用“比兴 微讽、不辞隐约”的西昆风度酝酿出具有崇高感和悲剧美的作品,在触发人们哀感时也蕴聚着思考的力量; 在有意形塑一种历经盛衰而归于平淡的形象时,却不经意地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瞻望企远的诗人背影。 关键词:晚清民初;徐兆玮;虹隐楼诗集;近代西昆派 作者简介:罗时进(1956— ),男,江苏东台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唐宋元明 清诗文研究;孙雨晨(1986— ),女,山东临沂人,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明清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环太湖地区文学社团与文化生态研究”(项目编号:10BZW056) 的阶段性成果。 ( )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1503-0134-09 收稿日期:2015-03-01 ·13· 从晚清走向民国的诗心映射 晚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绝大变局,身处变 然而甲午战争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所谓的“同 局中的士人表现出不同的政治态度,大体上都要 治中兴”由此终结了,中日战争的失败给清王朝 在保守于旧制度与推翻旧制度两种政治力量之间 极大的耻辱,也给予了最大的危机警示。从战火 选择,而最终一部分成为前清遗老,在无可奈何 燃起到渐灭,士林阶层普遍处于忧患、哀痛、愤 的境遇中延续生命,一部分则参与到民国肇建的 苦、激动之中,身居朝廷文职的徐兆玮对甲午战 历史进程中去。历史的复杂性在于,民国肇建很 事显然有更多的了解,也有更深的哀愤和思考。 快发生了巨大的分化,社会政治变怪百端,兵戎 相关的诗歌作品是《虹隐楼诗集》中最具有诗史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