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脚印儿—徐连云.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乡村路,带他回家 (代序) 赵培光 作为连云的朋友,我比一般读者幸运。换言之,除了他自己以及二 三至交,再没有什么人比我更完整、更系统地翻看 《泥脚印儿》的书稿 了。所谓幸运,不是指优先,而是指缘分。譬如:去超市采购,早进入 未必得意,晚进入未必失意,重要的是买没买到中意的商品。 好书之人垂涎于佳作,是无止境的。我逛书店或书摊,常常被撩得 心慌,不掏钱则属于清醒了。连云的文章,我编发过一些,当时不觉着 怎么稀奇;这回,他把文章汇集在一起,让我有了突发性的眼馋心热, 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和观赏欲,只能乖乖地一睹为快。 果然,一睹……为快! 接收书稿的当口,出于兄弟真诚,我曾经向连云建言献策,至少换 一个稍稍时尚的书名。直至我把书稿读懂弄通,我忽然意识到,我犯了 许多人习惯于犯的错误——以貌取人。他说得多么透亮,又多么坚定: 泥脚印儿,是昨天对今天的诉说,是今天对昨天的回望…… 粗略算起来,连云在城市的生活已经超出了他在乡村的生活,时间 流转,空间变幻,却始终没法更新他的生存与生命价值。难解难分,是 岁月饶过了他,还是他绕过了岁月?那片乡土、那些乡亲、那刮不尽的 乡风、那下不完的乡雨,塑造了怎样一个顽皮、顽强乃至顽固的男孩与 男人,即便隔去了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依旧不渝的志趣,依然不 老的情怀! 是谁说过的呢?城市是相似的,而乡村却各有各的不同。南开大学 毕业后,连云主动放弃进京机会,选择了离家最近的省会长春。在电视 台做记者,终究是特权阶层,虽未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该走的地 方走了,该享的福分享了,爱恋的乡村与乡亲,永永远远。在他的笔 底,尽是些整鱼、冬捕、编炕席、玩爬犁的少年记事,尽是些姥爷、奶 奶、姐姐、二哥、狗剩子、老地主的少年回忆。任何一件事,任何一个 人,只要在他的心上电影一般放映着,就会不断涌出苦乐。哦,我不免 生疑,这个可谓资深的新型城市人,怎么会视巨楼林立、川流不息、灯 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现代文明而不见,专门去打捞乡村往事的碎片呢? 我曾经做过三年知青,对三十年前的乡村和风里土里的大人、孩子 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读 《泥脚印儿》时,我情不自禁地在记忆中寻找 对应的 “喜凤”、 “珍儿姐”、 “小哑巴”、 “大臣子”等等。还 有 “读大书”、 “买字典”、 “住宿”、 “拉磨”所有的事情,历历如 在眼前。我喜欢这些乡村人物,时常想去见见他们;我喜欢这些乡村琐 事,甚至想停薪留职去那里教书。想到如此痴迷的程度,便不顾及夜深 给可能正在酣睡的连云打手机,他居然接听了,居然告诉我刚刚从乡下 的姐姐家出门。我有些兴奋,说又去姐姐家吃李子啦,那边说改天带你 一起来。两个人之间的话,只有两个人之间听得明白,一定是喜不自胜 或者接近喜不自胜了吧? 与连云交往相对频繁之后,我私下里断定,连云的理性与沉静适合 做学问,他的博士论文 《梁启超的文学活动及外来影响》就很让我钦 佩。 《泥脚印儿》从另外的角度袭击了我,使我不得不返过身来刮目相 看。不是吗?许多作家,在叙写旧事的时候,往往跳出了角色,从 “蓦 然回首”的高度搜寻与打量,实际上已经 “物是人非”或 “昨是今 非”了。连云不,他写旧事就是旧事,不蔓不枝,不云不月。这一点, 在包装与美饰泛滥的当今时代,何其珍贵。有意思的情形是,妈妈住院 期间,他把自己那些回忆性的文章打印出来,请姐姐和弟弟一篇篇地念 给她老人家听。有出入的地方,妈妈及时叫停,纠正或者辩解。能用文 章帮妈妈回忆,善莫大焉! 除去 “人生感悟”这个单元,连云用四分之三的笔墨写的全是乡 村,至少与乡村有关。尽心尽力,尽情尽意。如此倾情于东北乡村的作 家,现实中为数不多,我只是联想到早期的萧红。同样写乡村风貌风 俗,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气息。对, 《泥脚 印儿》散发的气息,那么清新,那么浓郁,升腾在上个世纪后半叶的乡 村,化作美丽的云,在天空上飘逸、荡漾…… “一缕清风,一丝魂”,城市里的连云,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 味,我不免暗中视他为榜样。却原来,春花秋月,虚名浮利,并没有淹 没他的生命追寻。一串串芬芳的泥脚印,远在乡村,近在心头。 乡村路,带他回家! 2012年5月18日 第一辑 成长印记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