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余秋雨2.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引论 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 中外多数美学理论和文艺理论,都在研究常规。虽然它们也会频频 举出一些伟大作品的例子,但也只是借用它们的名声来说明常规。 常规,对于科学、医学、法学、社会学来说都非常重要,但对艺术 创造来说,这是平庸的另一种说法。 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所记得的那些文艺理论条文,有哪几条不是对 平庸的说明?你看—— “文艺是生活的反映,又是心灵的反映”; “文艺是情感的产物”; “艺术典型应该超越真实形象”; “艺术典型大多具有性格特征”; “美追求平衡,但有时也可以打破平衡”; “美追求完整,但有时也可以打破完整”; “动静结合才是美”; “虚实结合才是美”; …… 这些话都没有错,但讲了等于没讲,因为一切失败的作品也都符合 这些教条。 遗憾的是,这些空话和废话,是我们文艺教学的主流内容。现代派 文艺一旦被概括成理论,也产生了差不多的毛病。那些理论话语初听起 来很新鲜,但通过几十年的空洞重复,也就变成了一种表层概念。结 果,摹拟多而创造少,即便有创造,也已无涉伟大。 我坚信伟大是有秘密的。对艺术来说,伟大作品的成功秘密,除了 人格原因外,也不排除方法上的原因。我花费七年时间仔细钻研了世界 上十四个国家在美学、艺术学上的主要著作,并进而研究古今伟大作 品,尤其是近一百年来的现当代伟大作品。终于发现,这些作品背后潜 藏着两大隐秘结构,并由此建立了我自己的艺术创造论。 我有关伟大作品隐秘结构的理论,建立于1985 年。当时我正为海 内外多所大学讲授 《艺术创造工程》,这个理论也就渗透其间。讲课教 材出版后在文化学术界曾引起不小的轰动,台湾也立即出版了,而且由 几家文化层级最高的出版社一版再版,尽管当时海峡两岸还没有开始文 化交流。教材的题 目后来改成 《艺术创造论》。 对于课程之外的读者来说,教材总是显得有点沉重。因此,有必要 把那两大隐秘结构用最浅显、简略的方式从书中勾勒出来,作为 “核心 论述”,便于大家快速了解一个大概。 我要讲述的两大隐秘结构为—— 一、无结论的两难结构; 二、半透明的双层结构。 下分述之。 一 无结论的两难结构 人们普遍认为,正确的主题思想加上合适的艺术形式,就有可能成 为一个好作品。这种说法勉强也能成立,只不过,那是指常规的好作 品,而不是指真正的杰作,更不是指伟大的作品。 伟大的艺术作品,没有清晰的主题思想,也没有简明的结论。现在 我们似乎说得出几句它们的主题思想和结论,那是后人强加给它们的。 后人为了讲解它们、分析它们、以它们谋生,就找了几条普通人都能理 解的拐杖,其实那些拐杖都不属于伟大作品本身。例如,人们常常会说 《离骚》的主题思想是 “怀才不遇的爱国主义”,说 《红楼梦》的主题 思想是 “歌颂封建家庭叛逆者的爱情”,其实都是不对的。 在西方艺术中,荷马史诗,希腊悲剧,莎士比亚几部最好的悲剧, 米凯朗基罗、达 ·芬奇、罗丹、凡高、毕加索的绘画和雕塑,贝多芬、 巴赫、莫扎特的音乐,也都不存在明确的主题和结论。讲得越清楚,就 离它们越远。 这并不是说,杰出的艺术家在没有把事情想清楚之前就可以胡乱投 入创作。更不是说,人们可以容忍艺术作品最后呈现出一团混乱和迷 糊。恰恰相反,伟大作品不清晰、不简明的意涵,正是艺术家想得最多 却怎么也想不出答案的所在。世上想不出答案的问题很多,但其中却有 那么几个,一想就会搅动身心,卷入巨大的人生疑问,而且可以肯定, 古人也曾经这么疑问,后人也必然会继续这么疑问。伟大的艺术家只要 发现这样的地方,就会倾注自己最大的精力开始创作。创作的起点是两 难或几难并存,此耶?彼耶?是耶?非耶?十分为难;创作的结果也是 两难或几难并存,此耶?彼耶?是耶?非耶?继续为难。 在很多年以前,我曾经在 《艺术创造论》的课程中选用一些实例来 阐释两难结构,效果很好。史上一切最重要的艺术理论都必须通过实例 来阐释,这连高深的里格尔都不能例外,而且事实证明,他在这方面做 得很吃力,所举实例有一半比较勉强。在他之前,莱辛用一座雕塑 “拉 奥孔”来阐述美学课题,似乎做得更经典。我对 自己阐释两难结构的实 例是满意的,容易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艰深学理,因此在这篇引论上也 不能省略,愿意从更高视角上重新进行简要叙述,读者可以对照阅读。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