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目录
Content
她是个会讲故事的“小魔女”
1. 五岁的故事
2.欠揍的小屁孩儿
3.“群魔乱舞”
4. 我是懒人我怕谁?
5.最恨作业
6 .初中的挣扎
7.谁破坏了规矩?
8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陪伴?
9 .我最老的朋友不在了
10 .大人和孩子的利益,谁服从谁?
1.看电视的较量
2.“治”好了表妹的失语症
3. 谁说我们不爱做作业?
4 .让孩子体会真实的后果
5. 拍拍后脑勺
6 .洗脸、吃饭还要谈判?
7.狠心的我
1.不恰当的疼爱
2.孩子会树大自直?
3 .童年决定一生
4 .反思对弟弟的教育
5.来自童年的忧伤
6 .让孩子自己来
7.催出来的慢性子
她是个会讲故事的“小魔女”
她是个会讲故事的“小魔女”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
我和杨杰是好朋友,年龄相差十几岁,因而叫“忘年交” 。之所以能
在交往中忘了“年”,实在是我们比较有缘分。
第一次认识她是在北师大很有名气的学生社团“农民之子”的一次例
会上。那天,她是活动主持人,我是旁听者。我之所以心血来潮去“旁
听”,是很想了解一下当时的年轻人,他们在做什么在想什么;尤其这
样一个心系农民的社团,它到底聚集了一群怎样的年轻人呢?于是看到
了杨杰。
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成熟、大方、稳重,感觉她对场面有很好的控
制力。活动结束后,我们随便聊了几句,算是认识。
我认识不少年轻人,很多人令我欣赏,但“代沟”这个东西是客观存
在的,大多数不会太多地交往。杨杰却成为少有的例外,这例外是缘于
另一次小小的契机。
有一天,我们在北师大服务楼前相遇,本来是随便打个招呼,却由
一个话题开始,越说越亲近,越说越贴心。这个话题居然是我们共有的
一个痼疾:头痛。我们的头痛是一种经常发作的、天昏地暗的痛,和平
时别人说的头痛不是一个概念,所以周围人大多难以理解其痛苦——可
见我们平时不但忍受着病痛的折磨,还承受着无处倾诉的孤寂。那天,
也许是我正在头痛,或是她正在痛,我们一下子就这个话题热聊起来,
终于找到了知音,找到了理解和倾诉的对象,不多说两句不行!
我们竟然站在那里聊了一个多小时。
单单一个头痛当然不会让我们说那么长时间。话题七拐八弯,越谈
越多,越谈越远,欲罢不能。具体说了些什么已不记得了,只记得不得
不说再见时,我们感觉彼此已像老朋友一样,熟悉而亲近。
我们怎么会从一个简单的病痛聊成交情久远的朋友呢,我想这就叫
投缘吧。她身上有一种让我十分欣赏和喜爱的气质,似乎可以用聪慧、
踏实这些词来形容,但不够;她对许多事情有着超越同龄人的了悟与洞
察,同时也有足够的淡定与把控。我们虽然见面和聊天的次数不是很
多,但感觉每次说说话,彼此都有收获。
我们的话题逐渐由漫无边际,向一个中心聚拢,这个中心就是:家
庭教育。我们都在感叹当下家庭教育的不得法,感叹教育界对家庭教育
毫无道理的漠视,都想在这方面做点什么——这是我俩真正的兴趣点,
是我们成为朋友的基础和催化剂。
那时,她就给我讲过几个她在此书中写到的故事,我听得心中暗暗
赞叹:这个年轻女孩子,真是个做老师或做家长的天才啊!
杨杰毕业后去了南方,我们一直断断续续地联系着。在这个过程
中,或许借助于彼此的鼓动和鼓励,我们最终都把工作方向确定为家庭
教育。虽然我们都是家庭教育这个领域里默默无闻的“新手”,但胸腔里
都有一股蓄积的气流,不放不行了,于是我们又前后脚开始了教育写
作。在这个过程中,“深圳家长论坛”邀我到论坛开设专栏,我以为这个
邀请是来自于前几天刚在这里开设专栏的杨杰的推荐,但杨杰说不是
——天下之大,坛主居然就率先找到了我们两个,让地处一南一北的我
俩“共聚一坛”,真是无巧不成书啊。这再一次印证了我和杨杰的缘分!
我的书先于小杨——平时习惯这样称呼她—— 的书出版了,这使我
有了一个捷足先登的机会,荣幸地获得为她的书作序的机会。认真地看
了小杨的这一叠书稿,对于一个“天才”的感叹又一次不由自主地轻轻发
出。
小杨在书中讲了一系列故事。有她自己成长的故事,也有她从小到
大如何“教育”别人的故事。这些故事的发生本来平淡,因为有了她的参
与而显示出不一般来。她用自己的“方法”,改变了一件又一件事情的走
向和结局;那些受她影响过的家长和孩子,他们未来的境遇和命运,似
乎被这个女孩子轻轻地拨弄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