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注意力不集中.pdf
儿儿童童感感觉觉统统合合失失调调与与注注意意力力不不集集中中
仲光威娜,解放军306医院,航天城门诊部
牌质量管理办公室 陶恒 编辑
首先我们看看我们身边有没有这类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调皮多动、行为冲动、易紧
张、胆小、退缩、偏食、爱哭、不合群、讲话结巴不流畅、词不达意、等等。你有没
有听到自己的孩子说:袜子好难穿,妈妈你帮我穿;不要,不要,我不会做;我偏要
这样。你认为他们是偷懒还是胆小?都不是,这些孩子的表现其实都是感统失调。
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感觉统合?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是1970年美国的心理学家爱
尔斯博士首先在3~13岁儿童中发现有10%~30%的儿童出现上列症候群。博士发现它并
不是智能发育有问题,也不是教育上的问题,而是儿童大脑功能发育不协调,与大脑
整合功能不完善,不健全有关,需要进行心理训练来加以矫正。那么感觉统合的起因
是什么?
1.先兆流产,孕期用药、情绪不稳定、常处于应激状态,早产,剖腹产,出生后抚
养者少摇抱,没有学会爬就先会走等。
2.儿童应有的摸、爬、滚、打、跳等行为,在发育的自然历程中被人为破坏。
3.儿童该爬的时候没爬,日后可能出现协调性,平衡感差,该哭的时候不让哭,口
腔肌肉缺乏锻炼,心肺功能弱。
现在让我们试想一下,不让孩子爬,就等于把孩子的手脚都捆绑起来了,失去了手脚
协调,触觉和冒险的机会;大点儿的孩子不让看电视 (比如电视里亲热的镜头),等
于把眼睛蒙住,助长了好奇心,孩子就会去偷看,反而不容易控制;父母争吵,不让
孩子听到,捂住了耳朵;孩子问问题的时候不让问,嘴巴也堵住了。如果不然孩子
哭,孩子的心肺功能,全身肌肉没有得到锻炼。
如果你是孩子,把你的手脚捆绑住,嘴巴,眼睛耳朵都堵起来,你会怎么想?感觉统
合的重点在于感觉刺激的接受和辨识、位于脑干部位的讯息调节及整合、以及按系统
指示而做出的适当反应;并以触觉、前庭平衡及本体觉三大感觉系统为主要探索部
分。这并非指感觉系统不着重其它四类感觉接受及处理;而是前三类感觉为训练主
干,按训练目标及需要配合视、听等其他感觉讯息。
感觉刺激可分为七大类别:触觉、前庭平衡觉、本体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和嗅
觉。感觉统合与儿童成长是息息相关的,依照理论来分析脑的学习发展历程,可大致
分为5个阶段:(1)感觉通路的建立;(2)感觉动作的发展;(3)身体形象的认识;(4)知觉
运动的形成;(5)认知学习的产生。
第一阶段警号:(1)婴儿吸吮缺乏连贯性;(2)对于轻微的摇晃感到害怕,甚至嚎哭;
(3)对于照顾者的触摸感抗拒;4、目光不会追随移动的物体。
第二阶段警号:(1)孩子在俯卧时未能抬起头 (2~3个月);(2)孩子没有四肢爬行就直
接走路;(3)孩子一岁后仍未能用拇指和食指捡起小物件;(4)不会模仿别人
第三阶段警号:(1)三岁后尚未固定偏好使用哪只手;(2)易跌倒,不愿走凹凸不平的
路;(3)上楼梯时仍须紧抓扶手;(4)怕玩游乐场设施第四阶段警号:六岁后仍会经常
性地将字体反转 (上下/左右);一些日常行为如吃饭,换衣服等会较慢,要经常提示
才懂得双手协调;学抛球,跳绳等活动感到较困难,甚至不愿尝试
孩子小的时候也许不会体现出来,但是到了7岁以后,会就会越来越明显。举个例
子:有些孩子老师布置作业经常会漏写一点,作业会少抄一行,老是忘记带东西,叫
她拿东西总是找不到……其实这些分别都是听觉、视觉的失调,值得我们重视起来。
本文作者:神经外科专家顾建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