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别具韵味平塘风俗与人文
别具韵味的平塘风俗与人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前提示:
◆了解平塘地区猴鼓舞、牙舟陶、布依族“六月六”三个重要的文化遗产和风俗的产生、发展及现状;
◆认识猴鼓舞是如何体现出生者对死者的悼念和生者对来年生活的无限希冀;
◆认识到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通过政府政策、普及教育、表彰传承人等方式对猴鼓舞及类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水“六月六”■
平塘县塘边镇清水村过六月六很隆重,称六月六为“补过端午节”。据说当地杨姓祖先杨昌豪,于明洪武某年端午节前夕奉命率师出征,官兵要求过了端午再出发。杨说:“军令如山,不能有违,有心过端午,六月也不迟。”后来队伍凯旋,已是六月初,杨下令六月六补过端午。此后清水一带过六月六便具有双重意义。这一天家家煮粽子,做好饭菜,除在家祭供祖先和养牛老人外,还到放牛坡祭天地。年轻人则自己找地点对歌。
解放后节日活动已逐渐改变为以青年男女为主的对歌、找对象、观看电影等大规模的联谊活动,祭供仪式从简。每到农历六月六前两天,设摊卖饮食和放映电影的便先期到达。罗甸、惠水、长顺及广西天峨、南丹等邻县的一些男女青年也陆续到达。六月六这一天,乡政府附近村寨几乎家家满客,有的人家接待一二十人,接待多的达五六十人。从乡政府附近的三岔路口到播结寨约两公里的公路上及公路两旁的田埂边和山坡上,到处人声鼎沸,歌声此起彼伏,白天黑夜都十分热闹。
■古朴敦厚的牙舟陶■
牙舟陶瓷生产始于明代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当时,陶瓷生产分布于今牙舟乡高寨、小寨、新寨、冗平和抵楼(长寨)等处。高寨、小寨以生产日用坛子著名,有“高小两寨坛子”的说法流传。以后,各处生产渐渐衰落,仅冗平日趋发展,延续至今。
牙舟陶主要分为餐具、用具和玩具三大类。餐具如各式壶、盘、杯、碗等;用具如各式坛、罐、烟斗等;玩具如狮、虎、牛、马等。各类陶器,由于造型古朴敦厚,工艺精湛,很具有观赏价值。
陶器以黄、白、绿、紫、棕、褐色为基调色,各色相互配合,形成多种光泽莹润的色调,在烧制中,形成各种和谐的裂纹,犹如蜡染、刺绣中的美丽图画,带有独特的民族和地方特色。陶器无毒,盛放食物不易变味,且经久耐用,物美价廉,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辛亥革命前,牙舟陶器已远销东南亚国家,民国期间牙舟搞陶业的农户最多时发展到100多家,陶窑48座。解放后,牙舟陶得到了新的发展,牙舟陶瓷厂与英、法、德、日、加、澳、美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联系交往。
1980年平塘县牙舟美术陶瓷厂开始筹建新厂,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企业管理不善,盲目扩大规模,技术跟不上,造价成本高,烧制不过关等等原因,最终导致牙舟陶瓷厂走向衰落之路,但民间私人作坊的生产从未停止。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启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牙舟陶的发展。2008年6月牙舟陶手工技艺被评为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佯僙(huāng)人的“猴鼓舞”■
毛南族是一个总人口只有10万左右的少数民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主要聚居在云贵高原,贵州毛南族主要分布在黔南州的平塘、惠水、独山3县的6个乡镇、46个行政村。
“猴鼓舞”发源于贵州省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甲翁大寨,是毛南族村民在丧事习俗中,由巫师表演的民间舞蹈,流传至今已经有200 年多年的历史了。而毛南族“猴鼓舞”的传说,也为这样一种丧葬舞蹈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相传很久以前,毛南山寨有一寡妇与三个儿子相依为命生活在后山坡上。一日,寡妇让三个儿子上山采青杠籽,采满了才能回家。半天时间,老大、老二采到青杠籽回家了,而年幼的老三因在密林中摔了一跤,把竹筒底撞破了,竹筒中的青杠籽无论如何都装不满,天黑了找不到出山的路。母亲不见老三回家,急忙外出寻找。春去冬来,始终没有老三的音讯。某日,她终于在最后一座大山的密林中发现了老三,但老三浑身已长满了细毛且已不会说话。他痛苦地向母亲比划说:“儿这副模样已不能归家,就让儿在山上以石作床,以蕨叶作被生活吧,请母亲多多保重……”说完转身跑进了深山老林。母亲回家后,由于思念老三,不久就去世了。老大老二悲痛万分,将母亲遗体埋在对面山坡上,日夜在家敲打铜鼓,哀悼母亲。铜鼓声传到深山,老三才知母亲长逝,悲痛万分,他在山上找了节树木,将中间掏空,蒙上兽皮,制成一个皮鼓,模仿铜鼓的节奏敲击起来,边击边舞,寄托他无穷的哀思。皮鼓声日夜不停,惊动了乡亲们,乡亲们来到密林边,模仿老三击鼓的舞姿跳动起来,“猴鼓舞”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