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目目录录
Content
隐逸及其早期文本 (1)
隐逸及其早期文本 (2)
隐逸及其早期文本 (3)
隐逸及其早期文本 (4 )
孔子的关键角色 (1)
孔子的关键角色 (2)
孔子的关键角色 (3)
孔子的关键角色 (4 )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与隐逸 (1)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与隐逸 (2)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与隐逸 (3)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与隐逸 (4 )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与隐逸 (5)
战国时期的隐逸哲学 (1)
战国时期的隐逸哲学 (2)
战国时期的隐逸哲学 (3)
战国时期的隐逸哲学 (4 )
战国时期的隐逸哲学 (5)
战国时期的隐逸哲学 (6)
战国时期的隐逸哲学 (6)
结论 (1)
结论 (2)
结论 (3)
结论 (4 )
结论 (5)
结论 (6)
结论 (7)
结论 (8)
结论 (9)
结论 (10)
结论 (11)
结论 (12)
隐隐逸逸及及其其早早期期文文本本 ((1))
、隐逸及其早期文本
没有证据表明在孔子 (前551-前479)时代之前存在着可以被确切称为隐逸的事情。至少就目前所知,隐逸是春秋后期和
战国时期 (约前500-前221)的产物。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孔子本人的思想生发出来的。只是在孔子的生活时代之后,才出
现了那种使隐逸观念得以繁荣,隐逸生活成为 种可以追求的生活方式的社会文化环境。当然,作为比较成熟意义上的隐逸,
如我所使用的概念,不可能是在 夜之间诞生的,孔子和他以后的哲学家在他们创建其隐逸原则的时候,也在他们的传统中发
现了 些可以将其解释为是他们思想之先兆的要素。在他们的解释中,他们补充了许多遥远的古代隐士的传说。奇妙的是,这
些故事所告诉我们的,更多的是关于其产生的时代,而不是其所声称的时代。因此,在本章的第 部分,我不去转述关于那些
传说人物的故事,而是考察孔子之前的文本段落。这些文本段落表达了 些可以被认为是隐逸的史前要素的态度和观念,并且
由于其古典以及最终的经典的地位,逐渐被认为是隐逸原则的最高的权威的表达。我将要考察的这些段落,出自 《尚书》的最
早的片段、 《易经》的卦爻辞以及 《诗经》。
在 《尚书》中被认为是“真实” 的部分 (大致由产生于先秦时期,即公元前221年以前的材料组成),有两段材料后来被解
释为与隐逸有关。 段材料见于 《尧典》,其中“ 四岳”拒绝了传说中的统治者尧所授予的王位1。但是“ 四岳”拒绝的理由是谦恭
地认为自己配不上这 崇高的职位。这种行为似乎是出自 种恭敬和君子的谦卑的考虑, 种后来被认为非常接近孔子教导的
行为模式2,但却还不具有任何特殊的隐逸的意义。另 段材料见于 《微子》,记录了微子与两位殷商朝臣在商朝灭亡前夕
(商朝灭亡于前11世纪)的对话。微子说:“我其发出狂;吾家耄,逊于荒。”3 这段材料可用以说明与我们前面所说的构成与
隐逸定义相关的要点,即只有当有证据表明,存在着从威胁到个人的道德完整性的世俗世界中退出的道德选择时,我们才可以
适当地谈论隐逸。在这个例子中,没有理由假设这些“家耄”之所以“逊于荒” ,除了要逃避朝廷存身活命于荒郊之外,还有什么
其他追求。
尽管这两者之间是有某种关联的,但我们必须对做隐士和做难民做出区分。如果我们把“ 隐士” 词运用于 切为了逃避危
险而使自己处于孤僻境地的人,那么这个词的含义就会变得难以想象地不精确。构成隐士观念的要害在于,个人欲与之保持距
离的那种危险是 种道德的危险,例如失去自我控制或人格完整。在古代中国,也像在其他时代其他地方 样,躲避危险往往
是逃向深山老林或沼泽地。关于这 点, 《墨子》 (前4世纪) 书有例证,说这种行为足以逃于人而不足以逃于天4 。庄子也
有例证。事实上,正是对于这种存身活命之道的不足的反思,得出了 《庄子》内七篇的许多观点。我将在下面有关庄子的章节
再回到这个问题。
《易经》源自 部占卜指南,在其受到精深的哲学关注很久之后,仍有 部分人如此看待这本书。这 常见的观点有必要
加以重新澄清,不是为这 文本的无价值的迷信作辩护,而是为了确定哪些含义可能大致是在孔子时代之前被赋予其文本的特
定段落的。 《左传》对 《易经》的引用表明,早在孔子之前, 《易经》就已经被引用为哲学智慧,同时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