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张爱玲.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目目录录 Content 1 2 3 4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2 1 引子: 《传奇》 家族背景,身世 1920年。上海。 十里洋场,奔泻着掩不住的 醉金迷,言说浮生若梦般的呓语。 “头上搭了竹竿,晾着小孩的开裆裤;柜台上的玻璃缸中盛着‘参须露酒’;这一家的扩音机里唱着梅兰芳;那一家的无线电 里卖着癞疥疮药;走到‘太白遗风’的招牌底下打点料酒”——寻常日子像弄堂里飘出的胡琴声一样,咿咿呀呀,缓缓地回荡流 转。9月30 日,似乎没有多少人注意到从麦根路 (今泰兴路)一栋民国初年典型式样的洋楼里,传出的那声微弱的婴儿的啼 哭。当然,也绝少有人料到,这个拥有“张爱玲”恶俗名字的女婴日后会巧妙地将文字写出花来,随即在中国文坛以一个“美丽而 苍凉” 的姿态,华丽转身,留与后人无尽的论说、回味。 她,就是这样一个谜一样的女子,引人入迷。 而这个谜,永远没有谜底。 25年后,即1945年4月的某天傍晚,当好友苏青离开后,张爱玲一个人在黄昏的阳台上,回想起刚刚和苏青关于上进心的 探讨。苏青说:“ ……你想,将来到底是不是要有一个理想的国家呢?”她答道:“我想是有的。可是最快也要许多年。即使我们 看得见的话,也享受不到了,是下一代的世界了。”苏青叹息:“那有什么好呢?到那时候已经老了。在太平的世界里,我们变 得寄人篱下了吗?”此时,爱玲骤然看到远处的一个高楼那边,元宵的月亮,红红地升起来了,仿似一大块胭脂红,心不由得 沉到最底,顿生感慨:“这是乱世。” “晚烟里,上海的边疆微微起伏,虽没有山也像是层峦叠嶂。我想到许多人的命运,连我在内的;有一种郁郁苍苍的身世 之感。‘身世之感’普通总是自伤、自怜的意思罢,但我想是可以有更大的解释的。” 恐怕,连张爱玲本人都始料不及,也未曾发觉,尽管她终其一生都在刻意回避,常常顾左右而言他,但是,门族的显贵、 煊赫,已悄然沁入她的灵魂,点点滴滴沉淀在骨子里,融为她人生的最菁华,也在不动声色中助她焕发着“ 旧上海最后一个贵 族” 的独特光晕。就如同她的弟弟张子静形容的那样:“我姊姊的文采早慧、文笔犀利、性格孤傲、择善固执,我认为颇得祖父 的真传。” 如果把张家比作遍身散发着冷冷光泽的青瓷花瓶,那么张爱玲就是斜倚其中的一枝落寞的花;不管她是如何的不情不愿, 也不管瓶中水是如何混浊、陈腐,注定都要受其滋养、浸润。封建家庭衰败、没落的景况,令她深切地见识了古老中国社会的 某些层面;世态人情的炎凉,生命的起伏与哀伤,那是噬咬着她的切肤之痛,也极其深远地影响了她日后的文学创作。捧读她 的作品,不难发现,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不是心理有病就是身体有病,更有两者兼具的满清遗老的后代、民国之后,仍然坐 享显赫家世、高不成低不就,在家吃遗产、吸大烟、养姨太太,过着奢靡颓废的生活,以至于有人批评张的小说“沉沦” 、“ 阴 暗” 。如果我们得幸能推开张家厚重的宅门,就不难发现,张是“从小就生活在遗老、遗少的家庭阴影中,见到、听到的,都是 那些病态的人,病态的事。”“生活的上空一直浮荡着黑色的云雾,让人觉得苦闷,有时几乎要窒息。”所以,写作,成为爱玲宣 泄这种苦闷的一种方式, 2 以此“揭露没落豪门的封建生活”并做“毫不留情的严厉批判” 。她的小说中的人物,皆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各有其本” , 熟稔她的人,一眼便知写的是哪一家的哪一个人。比如,被夏志清教授誉为“ 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的 《金锁记》就 是脱胎于李鸿章次子李经述家的真实故事。爱玲唤作曹七巧的原型为“三妈妈” ,将长白的原型叫作“琳哥哥” ,喊长安的原型 作“康姊姊” 。短篇小说 《花凋》更是直接取材于舅舅家,整篇叙述了她的三表姐黄家漪“十九岁毕业于宠济女中,二十一岁死于 肺病……” 的悲剧一生。 《花凋》问世后,还惹得她的舅舅大发雷霆,对她舅妈抱怨说:“她问我什么,我都告诉她,现在她反 倒在文章里骂起我来了!”综观 《金锁记》和 《花凋》两篇作品,无不充斥着“肺痨”“鸦片”“纳妾”等深沉的意象,很明显,张爱 玲所耿耿于怀的“乱世” ,无非是动荡、悲凉的时局,以及比时局还要动荡、悲凉的人心罢了。

文档评论(0)

8101453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6004414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