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环境绪论-化学与环境-01.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化学与环境绪论-化学与环境-01

公元前100年中国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总结并推广了造纸技术,使世界历史科技信息得以交流与保存。 公元700---800年,唐朝《伏硫磺法》中最早记载了黑火药的三组分。火药于13世纪传入阿拉伯,14世纪才传入欧洲。 公元前2000年中国已会熔铸红铜。公元前1700年中国已开始,冶铸青铜。 公元前200年,中国炼出了球墨铸铁,比英国、美国领先了2000年。 1965年,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在世界上第一次用化学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它是牛胰脏中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调节糖代谢的蛋白质激素。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 1981年11月20日,中国生物化学家继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后,又用人工方法第一次成功地合成了具有与天然分子相同化学结构和完整生命活力的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化学发展史 时代 古代 近代 现代 实践 理论 * * 化 学 与 环 境 绪 论 [引言] 著名化学家、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核化学家西博格教授 在1979年美国化学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 “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说明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联系,指明化学对人类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 (Sg)、(Bh)、(Hs)、(Mt) 0.1.2 近代化学的萌芽 0.1 化学发展简史 0.1.1 古代化学 0.1.3 化学的现状 (1)实用和自然哲学时期(---公元前后) 人类第一个化学上的发明:火 (2)炼金术、炼丹时期(公元前后—公元1500年) 公元前200—400年中国炼丹术兴起,记录了汞,铅,金,硫等元素和数十种药物的性状与配制,公元750年中国炼丹术才传入阿拉伯。 (3)医化学时期(公元1500—1700年) (4)燃素学说时期(公元1700-1774年) 0.1.1古代及中古时期(17世纪中叶以前) 主要特点:实用性、经验性和零散性 主要包括:炼丹术、炼金术以及医药化学的萌芽 中国古代对化学发展贡献 0.1.2 近代化学时期(17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末) 1661年 [英] 波义耳建立化学元素的概念 1700年 史塔尔的燃素说 1748年 罗蒙诺索夫的质量不灭定律 1777年 [法] 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 1803年 [英]道尔顿建立原子论 1808年 盖?吕萨布的气体简比定律 1811年 阿佛加德罗定律和分子论 1869年 门捷列夫创立元素周期律 英国化学家, 物理学家波义耳1661年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1777年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使近代化学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1869年发现元素周期率,把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 英国化学物理学家道尔顿1803年提出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阿伏加德罗毕生致力于原子-分子学说的研究。1811年首先引入了“分子”概念,并把它与原子概念相区别,提出阿伏加德罗定律。 0.1.3 现代化学阶段(20世纪以来) 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19世纪末的三大发现 19世纪末,阴极射线是一个热门话题,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以太波,有人认为是一种电磁波,而第一个确认它是粒子流,并由此发现基本粒子——电子的是J?J?汤姆逊 天然放射性的发现 一、铀盐的放射性的发现: 贝克勒尔射线的发现,引起了人们对原子核的关注 二、钋和镭的发现 三、α、β、γ射线的发现 1.卢瑟福(1871-1937) α射线、β射线 2.法国人维拉德:γ射线是一种波长极短的电磁波 四、原子核物理学起源于放射性的研究! 1933年中子发现,核物理学诞生,核能的开发利用,大大促进了核物理和高能物理的发展。  从1895到1897年,出现的三大发现,揭开了物理学革命的序幕,给予物理学界的刺激是兴奋的,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研究由宏观进入到微观。尽管充满着疑惑和争论,但也预示着希望。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1981年Binnig等发明。 当原子尺度的针尖在不到一个纳米的高度上扫描样品时,此处电子云重叠,外加一电压(2mV~2V),针尖与样品之间产生隧道效应而有电子逸出,形成隧道电流。电流强度和针尖与样品间的距离有函数关系,当探针沿物质表面按给定高度扫描时,因样品表面原子凹凸不平,使探针与物质表面间的距离不断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电流不断发生改变。将电流的这种改变图像化即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