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北京大学教育经济.pdfVIP

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北京大学教育经济.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北京大学教育经济

北大教育经济研究(电子季刊) 第3 卷第2 期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search (Beida) (总第7 期)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主办 2005 年6 月 Institute of Economics of Education, Peking University 主编:闵维方;副主编:丁小浩 闫凤桥; 本期执行主编:岳昌君 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文东茅1 摘 要:本文以全国性高校毕业生调查为基础,以父亲职业地位和受教育程 度作为衡量家庭背景的指标,分析了家庭背景对子女高考成绩、就读院校、毕业 去向、就业收入等的影响,发现我国不同家庭背景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及受 教育结果均有明显差异。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影响发生的机制。 关键词:高等教育机会 家庭背景 就业 1 文东茅(1968-),湖南桃江人,教育学博士、副教授;工作单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100871);主要 研究方向:教育制度与政策、高等教育管理。 第3 卷第2 期 北大教育经济研究(电子季刊) (总第7 期)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search (Beida) 2005 年6 月 一、研究问题及方法 关于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对子女受教育机会以及个人发展的影响,在国际上 已经有很多相关实证研究,其中最有影响(也是最有争议)的是美国1966 年公 布的科尔曼报告(Coleman Report),该报告通过对美国3000 多所学校、约 65 万学生和7 万教师的相关数据分析,认为在诸多因素中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状况 [1] (SES)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最大,而学校和教师特征则只有很小的影响 ;日本 全国性的社会成层与社会流动调查显示,在分析父亲职业、父亲学历、本人学历、 本人初职、本人现职五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后发现,父亲的职业和学历对个人的教 育成就和现职都具有巨大影响,并得出结论:“理应平等的教育机会,事实上随 出身阶层而异”[2];法国学者布尔迪约等分析了法国、波兰、匈牙利等国高等教 育入学机会问题,同样发现各国高等教育机会在不同社会阶层中差异悬殊,“高 级职员儿子进入大学的机会,是农业工人儿子的80 倍,是工人儿子的40 倍,是 中级职员儿子的 2 倍”[3]。有学者将上述现象称为“社会再造”,并认为教育是 [4] 复制和再造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并使之合法化的最重要的工具 。在我国,关于家 庭出身与教育机会分布的实证研究并不多,但已有的研究显示,家庭背景始终对 教育获得具有显著影响,我国教育机会在不同阶层子女间的分配也同样不均等, [5] 而且这种不均等的程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 本文对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关注主要基于以下考虑:(1)通过实证调查,较 具体地描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在不同社会阶层子女中的分布,为判别我国高 等教育的“机会公平”提供依据;(2)通过分析家庭背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 响,进一步讨论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果公平”问题;(3)以实证调查为基础,探 讨家庭背景对个人学业和就业影响的途径和机制。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 课题组2003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问卷调查,所分析的本、专科毕业生有效 样本为 15222 人2 ,分别来自北京、山东、广东、湖南、陕西、云南、广西等 7 个省(市、自治区)的 34 所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