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发生之原因-Mipaper.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震发生之原因-Mipaper

11.2 地震發生之原因 地震依發生的原因可分為自然地震與人工地震(如:核爆、興建水庫);一般 所稱之地震為自然地震,依其發生之原因又可分為下列幾項,如圖 11-3所示。 1.板塊運動 2.火山活動 3.衝擊性地震(如:隕石撞擊)。 圖 11-3 地震發生之原因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地球內有一種推動岩層的應力,當應力大於岩層所能承受的強度時,岩層會 發生錯動,而這種錯動會突然釋放巨大的能量,並產生一種彈性波,稱之為地震 波,當它到達地表時,引起大地的震盪,這就是地震。 地震波依傳播路徑可分為兩大類: 1.實體波:可在地球內部傳播,依波動性質同又分為: (1)P波(縱波或壓縮波),如圖 11-4所示 性質與音波相似,質點運動和波傳播方向一致,以每秒 5~7 公里的速度 通 過地球本體傳播,它們交替推拉岩石,造成拉扯和擠壓。 (2)S波(橫波或剪力波) 質點運動與波傳播方向垂直,產生一上一下或一左一右的振動,速度次之, 約為每秒 3 公里,它們使岩石上下或左右移動。 圖 11-4 側體波示意圖 2.表面波:沿地球表層或地球內部界面傳播,表面波慢而強烈引起地震中的大部 分 破壞,如圖 11-5所示。 (1)洛夫波:質點沿著水平面產生和波傳播方向垂直的運動。 (2)雷利波:質點在平行於震波傳播的垂直面上,沿著橢圓形軌跡震動。 圖 11-5 表面波示意圖 實體波和表面波於地震發生時產生,經過地球內部或沿地球表面傳播,若先 不考慮地震波動的衰減與幾何擴散特性,那麼在地表所感受到的振動應該是先由 P波引起的短週期上下振動,隨後為由 S波引起的短週期水平振動,最後是由表 面波引起的長週期振動。 11.2.1 地震分類 1.震央與震源 (1)震源:地震起源的小區域,通常假設為一點,稱為震源。 (2)震央:從震源向四面八方以 球面波的方式發射出震波, 其中垂直向上的震波所接觸 到地面上的位置稱為震央。 (3)震源深度:震源到震央的垂直距 圖 11-6 震央與震源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離,通常震源深度愈淺,造成地 表的震度就會愈大。 地震震源深度在 0~30 公里者稱為極淺層地震。在 31~70 公里者稱為淺層 地震。在 71~300 公里者稱為中層地震。在 301~700 公里者稱為深層地震。 2.有感地震、無感地震、前震、餘震 凡地震所造成的地表震動為人體所能感覺到的稱為有感地震;反之,則為無 感地震。 在主要地震發生前,有時先發生若干次小地震稱之前震,在主要地震之後, 常有若干次小地震相繼發生,稱為餘震;前震有時不易察覺,而餘震則較前震明 顯。 3.局發、小區域、稍顯著地震及顯著地震 (1)局發地震:最大有感半徑小於 100 公里。 (2)小區域地震:最大有感半徑從 100 公里到 199 公里

文档评论(0)

wumanduo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