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论比较哲学的“尝试集”.doc
简论比较哲学的“尝试集”
比较哲学的“尝试集”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比较哲学的“尝试集”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胡适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人类有尝试的天性,或者说尝试是人类前进的契机。第一个吃螃蟹是一种尝试,第一个上月球也是一种尝试。凡尝试都无过而有功,凡尝试都值得纪念和总结。
但是,并不是任何尝试都能获得成功,所以,陆放翁诗云:“尝试成功自古无”。不料,七十年前的中国,竟有一个人把放翁的诗改了,说是“自古成功在尝试”!还专为自己的一本新诗集取名为《尝试集》,这是何等的勇气!其实,又岂止是诗,语言,历史,教育,政治,经济,举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各种课题,都时时面对新的选择,都有人在尝试,其中尤其深刻的是哲学上的尝试。
当然,“米涅瓦的猫头鹰要到夜幕降临时才起飞”,黑格尔的这句话具有部分的真理:新哲学的诞生往往要稍后于其他文化现象的变革,现代中国的新哲学出现在三、四十年代。然而,这一点也不意味着,在变革初期进行哲学上的尝试是缺乏可能性和必要性的。因此,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做这方面工作的不乏其人。在这一方面,自称“我生求师二十年,今得‘尝试’两个字”的胡适,又写出了一本比较哲学的“尝试集”——《先秦名学史》(英文原名:“The Development on theLogicalMethod in Ancientchina”)。
这本书的际遇,也是很有趣而又颇能说明尝试过程中的一些理由的。
如所周知,胡适写作此书是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这所大学的哲学系当时以其拥有杜威等名教授而名噪于世,胡适又是极有天赋的,他一九一五年离开康乃尔大学研究院,九月注册入哥大哲学系研究部,第一年就考过了哲学和哲学史课,开始写博士论文,一九一七年夏,“就考过我论文最后口试”(《胡适的自传》),这篇博士论文就是《先秦名学史》。但是,名师和高徒之间并没有立即建立起“英雄识英雄”的默契。胡适的自述,用了“考过”两字,颇有奥妙。原来,他一九一七年整装回国时,并没有拿得“博士”头衔,他的博士论文在参加“防卫口试”(取得哥大博士学位的最后一道关卡)时,只得了个“大修通过”,即需大加修改之后,回校“补考”才能通过。当年,杜威等六位大主考面对才华横溢的学生的光采照人的论文,竟茫然不知所云,潦草地打发了这篇论文。胡适携了此著回国,旋即便登上了北京大学哲学系的讲坛,不多时,便扩展成一比较哲学的“尝试集”由写论文的好帮手.zbjy.提供,.篇《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一九一九年送交蔡元培校长,蔡先生即亲自作序,认为此书具有“证明的策略”,“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等等“特点”,为研究中国哲学史提供了一种“门径”,并推荐给商务印书馆。不料,当时商务的负责人看后,认为不象学术著作,担心此书出版,会给书馆带来不利的影响,但又碍于蔡先生的面子,就花了三十块钱买下书稿,准备将其束之高阁了。后几经交涉,才勉强于一九一九年二月出版。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立即被抢购一空,仅两个月即行再版,两年中共印七次,一万六千册。一九二二年,应在国内的英美友人一再劝说,送走了来中国讲学的杜威之后(此时,杜威已对胡适刮目相看了),胡适便把这篇博士论文交上海亚东图书馆用英文出版。一九二七年,哥大教授筹款邀胡适返母校讲演,胡适才有机会正式取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当然,并没有参加“补考”,只是在“拍拍肩膀”中便通过了,不过,庄重肃穆的“加带”(hood)仪式还是进行的。此后,人事沧桑,岁月荏苒,这本著作渐渐被各种人(包括胡适自己)蒙上了灰尘。直到一九八三年十二月才第一次以中文行世,自然现在也已买不到了。
这本著作六十多年的历史命运,很明白地告诉我们尝试的酸甜苦辣。特别在东西文化交汇之际,搞比较文化的尝试者遇到的困难是双重的:一方面,西方的学者权威们囿于傲慢与偏见,常常有意无意地轻视对东方文化的研究成果。想想胡适当年参加“防卫口试”面对的主考阵容便清楚了,六位教授博士,只有一人略通汉文,而且此人在哥大只是一件学术点缀品,一个学生也没有,算不得老几的,所以,《胡适的自传》的记录和编辑者唐德刚先生说得对:“汉学在当时的西方尚未达启蒙阶段。尤其那时排华之焰正炽,‘中国文明’在一般美国教授的头脑里实在渺无踪影。”另一方面,东方的学阀们往往挟传统和习惯甚至权力的威风,压制和围攻那些尝试用西方先进思想、理论、策略研治国学的新人,想想当年还有那么一些公然拖着长辫的封建遗老遗少,嬉笑怒骂以对抗新思潮,也就不难理解商务印书馆最初的担心了。与此有关,中国人治“西学”与洋人治“汉学”相比,在当时也不过“半斤对八两”。加上更难以回避的政治因素,使比较文化、比较哲学在中国又增加了不少难度。这真叫做:“莫想小试便成功,哪有这样容易事!”
但是,《先秦名学史》基本上却还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