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夷、南蛮到苗族.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东夷、南蛮到苗族

从东夷、南蛮到苗族 ——兼论蚩尤与少昊的关系 自应劭《风俗通》和范晔《后汉书》记述了关于“盘瓠”传说之后,历代均认为属于“盘瓠之裔”的苗族先民,源于中国南方洞庭湖南北和武陵“五溪”地区的“蛮” 族。近代以来,随着对苗族的史学和民族学的科学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发现,属于“盘瓠”集团的苗瑶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数次大迁徙,经历了自北向南、从东到西,由“东夷” 而“南蛮”、从蚩尤九黎到三苗、蛮荆的发展过程;洞庭湖南北、武陵山脉和“五溪”地区,实际上只是苗族先民们迁徙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留居地,和进一步向云贵高原和西南各省迁徙的中介地区。关于苗族历史发展的这一观点,目前已为苗族内部和学术界大多数研究者所接受,但也还存在某些分歧。本文拟就其中有关的问题再作些讨探,阐发一下本人的观点。 一、东夷与南蛮 所谓“东夷”、“南蛮”,还有“北狄”和“西戎”(或“西羌”),是从夏商开始,至春秋战国时期,逐步形成的按地域和方位,对“中土”、“中国”周边居民和各族群、各部落集团的统称。夏人居“中土”、“中国”,夷、蛮、戎、狄处“四方”、“四海”。这都主要是地域性的区分,而不是确切的民族称谓,也并非指某个单一的族群或部落集团,通常都包括着不同的族群和部落集团,而且随时代变迁其组成又都会发生变化。本是同一个族群和部落集团,因处不同地域而出现不同的称呼,不同的族群和部落集团由于生活在同一地域之内,而被冠以同一名称,这些现象也是常见的。例如,黄帝部落集团,发迹于本属“西戎”和“西羌” 的渭水上游甘肃天水和陕西宝鸡一带,后东迁,经陕北而山西,进入华北和黄河下游平原,成为“中土”华夏族和华夏集团的一个主要的来源。但至春秋时,仍有姬姓之“戎”活动于陕西境内。他们虽属黄帝的苗裔,因未东迁至“中土”,所以仍被包括在“西戎”之内,以“戎”相称。又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这说明“北狄”之内,也包含有一支黄帝部落。舜部落和商人部落,本来都起于“东夷”,后居“中土”,成为“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秦人部落,先属“东夷”,后居“戎狄”,再入“中国”,成为“华夏”人。 所谓“东夷”,是对三代(夏、商、周)以前即己生活在黄河下游地区,今山东省境内及河北南部、山西东南部、河南东北部、江苏北部一带的各族群和各部落集团的总称。其中,两昊(大昊、少昊)集团是最先发展起来的和最主要的成员。随后发展起来,活跃于这一地区的是蚩尤九黎部落集团。《逸周书.尝麦篇》载:“昔天之初……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宇于”就是“住于”。说明蚩尤部落集团当时生活在原属少昊部落的地方,即今山东济宁、东平、曲阜一带,在“东夷”之内。孟子说:“舜生于诸冯……东夷之人也。”“诸冯”,在今山东诸城县境。舜帝部落发迹于当时的“东夷”中心地区,曾属“东夷”。还有商人部落。《商颂.玄鸟》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民族学和民族史学界一般均认为,商人以鸟为图腾,应属“东夷” 集团的一支,起源于鲁西和豫东北一带。(参见费孝通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陈连开文。)秦人始祖母名女修,传说吞玄鸟卵而生大业,其苗裔伯益(柏翳)曾佐大禹治水,是出自东方少昊集团的大首领。至秦襄公受封居“西垂”时,据《史记》记载,还“主少昊之神”。又据《竹书纪年》和甲骨卜辞记载,夏、商时,山东及淮河流域还有“蓝夷”、“鸟夷”、“淮夷”、“黄夷”、“白夷”、“徐夷”等等。可见“东夷”,包括的族群和部落成分相当复杂,其前后势力消涨和变迁很大。“东夷”与“华夏”,也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东夷” 的大多数部落都先后与源自西部的炎黄族系融合,成为“华夏”民族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中也有未完全融合于“华夏”、仍保持着自己独立特性的少数族群和部落,如蚩尤九黎集团的一些部落,则离开黄河下游地区往南迁徙。至秦统一黄河下游和黄淮地区齐、鲁诸国后,这些地区就完全“华夏”化,再未见有什么“夷”人了! 西周金文已出现“蛮”的称呼。如《虢季子白盘》:“征蛮方”;《梁伯戈》:“鬼方蛮”。但“蛮”开始并不专用于南方。《诗经》有“百蛮”,“奄受北国”;《史记》载:“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北蛮”。战国时,始将“蛮”固定于南方,出现“南蛮”的总称。成书于战国的《礼记》载:“南方曰蛮”;《吕氏春秋》曰“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所谓“南蛮”,同样也是地域性称呼,它包括当时处于长江中下游,江汉、江淮和洞庭、鄱阳两湖南北广大地区的众多族群、部落。首先,是“三苗”。在先秦文献中,“三苗”,又称“苗民”、“有苗”。最早出现于帝尧时。《帝王世纪》载:“帝尧陶唐氏……有苗氏处南蛮不服。”故尧与有苗战于“丹水之浦”。《荀子》:舜时“干戈不用三苗服”。舜“分北三苗”。《墨子》:禹时“三苗大乱”。《战国策》:“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即鄱阳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