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17-2018年高中历史 考点17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2015年高考试题)人民版.docVIP

2017-2018年高中历史 考点17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2015年高考试题)人民版.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2018年高中历史 考点17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2015年高考试题)人民版

考点17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5·山东文综·T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 解答关键:注意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如“当于民监”。 【解析】选C。西周时制礼作乐的周公在《尚书·酒诰》中第一次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的理念。古代的镜子称为“监”,周公要求为政者不要用水做镜子,而是要把人民当作镜子,时时对照、检查自己,反省为政的得失,这说明在西周时期已经产生了“民本”思想。 2.(2015·山东文综·T38)(16分)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 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   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   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梦粱录》卷十八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10分) (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6分)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解答关键:从图片和文字材料中找出相关信息,并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建立起联系。 【解析】第(1)题,材料一反映了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二反映了宋代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从商业的发展和生活观念的变化等角度,结合理学的内容,说明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关系。第(2)题,结合宋代理学产生的背景,回答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原因需要补充的材料。 答案:(1)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 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2)例: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 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2015·天津文综·T1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6分) 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4分)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6分)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答关键:准确提取材料关键信息,把握春秋晚期和明清之际的时代特征。 【解析】第(1)题,前一问依据材料一中“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等信息概括回答;后一问结合春秋晚期社会政局,回答孔子的“天下大同”思想。第(2)题,前一问由材料二中“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尚安望其致用哉”等信息概括为明道救世、经世致用;后一问结合当时学术上的空谈风气回答“经世致用”的意义。第(3)题,前一问由材料一中的“经世济民”和材料二中的“致用”得出重视个人的社会责任感这一共同点;后一问结合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实现“中国梦”的目标,从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谈个人的社会价值。 答案:(1)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 (3)强调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 4.(2015·全国Ⅰ卷·T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smf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