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01学年度初三综合训练语文试题.docVIP

.2000——2001学年度初三综合训练语文试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0——2001学年度初三综合训练语文试题

2000——2001学年度初三综合训练 语文试题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出卷人:昆山市第一中学 朱湘前 第一部分(22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⑴匀 (chèn) ⑵ (jué)强 ⑶坚 (rèn) ⑷星 (xiù) 2、下边的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4分) 见义思迁 为富不仁 杳无消息 改斜归正 提心吊胆 直截了当 不掇劳作 穿流不息 错别字 改正 3、写出下边诗文的上句或下句,并填写相应的作家、作品。(10分) ⑴可怜身上衣正单, 。(白居易《卖炭翁》) ⑵劝君更尽一杯酒,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⑶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 雪》) ⑷随风潜入夜, 。(杜甫《春夜喜雨》) ⑸苔痕上阶绿, 。(刘禹锡《陋室铭》) ⑹ ,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 ⑺ ,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⑻ ,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⑼先天下之忧而忧, 。(范仲淹《 》) 4、依照下边例句的形式,以“青春”为内容,写两句话。要求与例句形式相似,必须用比喻手法。(2分) 例句:友谊是甜美的甘露,滋润着干枯的心灵;友谊是绚丽的彩虹,连接着远方的期望。 仿写:青春 。 5、根据提供的情景说话。 一天,育人中学的初三学生黄丽正要去上学,她妈妈突然发病晕倒,不省人事。在众邻居的帮助下,妈妈被及时送进了医院。黄丽要向学校班主任方老师请假,现电话已接通,请你代黄丽讲话,要求明白、得体。(2分) 第二部分(43分) 阅读下面几段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0分) [甲]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丁]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对[甲]段中“林尽水源”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桃)林里面到处都是水 B、(桃)林的尽头才是溪水发源的地方 C、(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D、(桃)林没有了,溪水的源头却发现了。 7、[乙]段的关键句是:(2 分) ( ) A、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C、行拂乱其所为 D、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8、对[丙]段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文中横线上应填的语句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中。” B、这段文字提到了先帝三顾草庐一事,表达了诸葛亮受恩感激,对汉室忠贞的深情。 C、“卑鄙”是诸葛亮的自谦说法,意思是说他的品德不高尚。 D、这段文字从表达方式上看,主要运用了议论的方式。 9、对[丁]段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是齐军败绩时,曹刿“下视其辙,登而望之”后做出的判断。 B、“夫战,勇气也。”是判断句式。 C、“彼竭我盈”中的“彼竭”,是指“齐人三鼓”而竭的情形说的。 D、这段文字论述了弱国必定可以打败大国的道理。 10、下面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生于忧

文档评论(0)

zqianqxf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