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土质滑坡复活机制分析及稳定性评价.pdfVIP

某土质滑坡复活机制分析及稳定性评价.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某土质滑坡复活机制分析及稳定性评价.pdf

第 48卷第 1期 甘 肃 水 利 水 电 技 术 Vo1.48,No.1 2012年 1月 GANSUWA1l弧 RESOIJRCESANDHYDROP( RTEC皿旧LI)GY Jan.,2012 · 设计与研究 · 某土质滑坡复活机制分析及稳定性评价 王亚昆,李满意,张 晋,朱 雷 (成都理工大学 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59) 摘要:研究的滑坡为一牵引式中型浅一中层松散层土质滑坡。近期 ,该滑坡表现出一定的蠕滑变形迹象,表层局部滑 塌现象较发育,中后部形成多条具一定规模的继承性 圈弧状裂缝(带),对坡体上居 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 胁,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通过对该滑坡现场工程地质条件系统的调查,对其坡体结构及变形破坏特征进行细 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该土质滑坡历史演化及成 因机制进行 了详细的分析。以此为依据,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 算对该滑坡进行稳定性评价 。综合判定滑坡体在天然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暴雨或地震等不利工况下处于欠 稳定状态,提 出了“抗滑桩+地表截排水+专项监测”的综合治理方案。 关键词:牵引式土质滑坡;复活机帝】;稳定性评价;治理方案 中图分类号:P64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144(2012)01—0030—03 1 前言 积层(Q4dd)、崩坡积层 (Q4od柚)和 白垩系下统苍溪组 研究的滑坡位于 四川省通江县 ,是一个老滑坡 (K.。)。堆积层为粉质黏土夹块碎石 ,一般呈可塑一硬 堆积体,为牵引式中型浅一中层松散层滑坡。受 5.12 塑状,稍湿一湿 ,松散至稍密,碎块石直径一般 3~5 地震的影响,滑坡体表现出一定的蠕滑变形迹象,滑 em;崩坡积土主要分布在滑坡后缘平缓台地上 ,但 坡后缘 出现一系列断续的拉张裂缝 。中后部形成多 厚度较小,一般厚 2~5m。基岩岩性为砂岩与粉砂质 条具一定规模 的继承性圈弧状裂缝(带),坡体上居 泥岩及泥岩成不等厚互层 .岩层产状为 NW310o一 民房屋开裂 。局部陡坎垮塌,坡体稳定性仍在继续降 340。SW-/-.8。~14。,其倾 向与滑坡滑动方向近于平 低 .对坡体上居 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 行 。 本文根据该滑坡坡体结构及变形破坏特征.结合其 滑坡区内由于耕植、修路、切坡建房等人类工程 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 ,对该滑坡的演化历史及成因 活动 ,对滑坡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另外 ,值得注意的 机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该滑坡的稳 是。由于修建北环路就诱发水厂前斜坡变形滑动 .导 定性现状进行评价,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的治理工 致水厂地面、墙体、处理池等多处出现拉裂等变形破 程措施,对确保滑坡体上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具有 坏迹象 。 重要的实际意义。 3 滑坡基本特征 2 地质环境条件 3.1 形态特征及规模 滑坡区为低 山丘陵区,坡向由北东向南西倾斜 。 该滑坡为一老滑坡堆积体,外部形态及结构特 由于河流的侵蚀切割及地层岩性差异的影响,北侧 征受此形成机制的严格控制。老滑坡处于蠕滑变形 斜坡上部较坚硬的砂岩构成低山丘陵的上部及 陡 阶段 。滑坡整体滑向北东一南西向,呈典型的 “撮箕” 岩,呈圈椅状出露,高程 458—500m,坡度 30。~60。, 状,地形上缓下陡,中下部地形坡度 8o16。,上部平 中部地形上缓下陡,坡度 5。一11。,南西侧临河流侧 缓(3o5。)。后缘位于北便0陡岩斜地陡坎下,前缘即 受冲刷及泥岩被侵蚀,形成斜坡的中下部缓坡地带, 为县城北环路,左侧 (东侧)位

文档评论(0)

182735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