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西历史之会通与中国史学的转向ξ.pdf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西历史之会通与中国史学的转向ξ

·专题研究 · 中西历史之 “会通”与 中国史学的转向 章   清   提  要 : 晚清知识界分别 “新学”与 “旧学”, 相应地也区分了 “中史”与 “西史”。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中西历史之 “会通”, 影响着中国史学的转向。史 学之走向 “中心”, 乃 “经世致用”思想所催生 ; 在 “援西入中”过程中 , “史学” 作为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阐述 。经历这些曲折 , “史之意义与范围”等明显含 有学科意识的问题为史家所关注 。然而 , 史学学科的自主性 , 在史之范围愈益放 大的同时 , 却成了问题 , 预示着史学作为现代学科在中国之确立 , 仍有其 “未完 成性”的一面 。 关键词 : 会通  经世致用  史学  现代学科 张之洞阐述 “旧学为体 , 新学为用”时 , 曾这样区分 “新学”和 “旧学”: “ ‘四书’、 ‘五 ① 经’、中国史事 、政书 、地图为旧学 , 西政 、西艺 、西史为新学 。” 这里将 “中国史事”与 “西 史”分列于 “旧学”与 “新学”。其实 , 分别 “中史”与 “西史”, 也非张之洞个人见解 , 乃晚 清知识界的共同看法 。1895 年上海强学会开会 , 其 “章程”述及学问之分门别类 , 就分出 “中 ② 国史学”与 “万国史学”。 梁启超 1897 年所作 《湖南时务学堂学约》, 将 “声光化电格算”与 ③ “农矿工商史律”作为西人之 “述作”与 “纪载”, 实际也区分了 “中史”与 “西史”。 既如此 , 史学意义上之 “会通中西 , 权衡新旧”, 便是无法避遁的问题 。 所谓 “会通”, 算不上新鲜字眼 。郑樵早有言 : “百川异趋 , 必汇于海 , 然后九州无浸淫之 ④ 患 ; 万国殊途 , 必通诸夏 , 然后八荒无壅滞之忧 : 会通之义大矣哉 !” 明清之际中西重开沟通  本文是作者与德国埃尔朗根 —纽伦堡大学 Dr . Michael L ackner 教授共同承担项 目 “中国现代学科的形 ( ) 成” The Formation of Mo dern Academic Di scip lines in China 的部分研究成果 , 该项 目由德国学术基 ( ) ( ) 金会 DAAD 与中国留学基金会 CSC 共同资助 。作为会议论文 , 曾提交 2004 年 4 月复旦大学历 史系主办 20 世纪的中国史学和比较历史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 。谨此说明。 ① 张之洞 : 《劝学篇》, 苑书义等主编 : 《张之洞全集》第 12 册 , 石家庄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1998 年 , 第 9740 页 。 ②  《上海强学会章程》, 《强学报》第 1 期 , 中国史学会主编 :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戊戌变法》第 4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