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血脉中的“捣衣”精神——慕容鲜卑《阿干之歌》和渤海国《夜听捣衣诗》比较.pdfVIP

文化血脉中的“捣衣”精神——慕容鲜卑《阿干之歌》和渤海国《夜听捣衣诗》比较.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血脉中的“捣衣”精神——慕容鲜卑《阿干之歌》和渤海国《夜听捣衣诗》比较.pdf

文化血脉中的“捣衣精神 ——慕容鲜卑《阿干之歌》和渤海国《夜听捣衣诗》比较 李平 王云鹏 内容提要: 《阿千之歌》和《夜听捣衣诗》分别是不同时代的民族文学精品,两 部作品的契合点是“捣衣”精神,即渴望和平、向往安宁,思念家乡、企盼回归,眷恋 亲人、等待团圆,这样的精神一直流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千百年来,各族 文学家,通过他们的作品抒发着爱好和平、重视亲情、维护统一的情愫,多样性的文 学又统一于同一性的文化血脉。 关键词: 《阿干之歌》《夜听捣衣诗》“捣衣”精神 文化血脉 《阿干之歌》与《夜听捣衣诗》是不同时代、不同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阿干之歌》最早记 载于《晋书·四夷·西戎·吐谷浑》:“阿干西,我心悲,阿干欲归马不归。为我谓马何太苦?我阿 干为阿干西。阿干身苦寒,我大棘住白兰。我见落日不见阿干,嗟嗟!人生能有几阿干!”聪夜 听捣衣诗》为唐代渤海国访日副使杨泰师所作:“霜大月照夜河明,客子思归别有情。厌坐长 宵愁欲死,忽闻邻女捣衣声。声来断续因风至,夜久星低无暂止。自从别国不相闻,今在他乡 听相似。不知彩杵重将轻,不悉青砧平不平。遥怜体弱多香汗,预口(笔者按:缺字)更深劳玉 腕。为当欲救客衣单,为复先愁闺阁寒。虽忘容仪难可问,不知遥意怨无端。寄异土兮无新识, 想同心兮长叹息。此时独自闺中闻,此夜谁知明眸缩。”‘哒两部作品能够跨越时代的鸿沟,忠 于一种内在的创作冲动,超越地域、部族的藩篱,融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血脉之中——可 以命名为“捣衣”精神。“捣衣”,明代杨慎《升庵诗话》释日:“《字林》云:‘直舂日捣。古人捣衣, 两女子对立,执一杵,如舂米然。’今易作卧杵,对坐捣之,取其便也。尝见六朝人画《捣衣图》, ①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九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537页。 ②《夜听捣衣诗》收入良岑安世、滋野贞主、南渊弘贞、菅原清公等编的日本汉诗集《经国集》卷十三,见 墒保己一、太田藤四郎等编《群书类从·经国集》,东京:续群书类从完成会,昭和三十四年(1959年)。 146 罄寥够嘲l_星蠢枣静l|:!|拇蕉?耩神 其制如此。”‘q岛衣是制作棉衣的一道工序,需要两个女子协作才能完成。“捣衣”声勾连起的 一系列感情活动,触发了杨泰师写就《夜听捣衣诗》,此处的“捣衣”成为一种特殊符号,具备 了超越其本身动作行为的文化内涵;一曲《阿干之歌》不仅唱出了慕容庞对哥哥深深的愧疚、 忆念与不舍,更是唱出了一个完整部族走向分裂、骨肉至亲被迫离别的真切伤痛与遗憾,虽 然没有直接引入这种符号,却在艺术创作层面暗合这种精神。 “捣衣”精神内涵丰富,首先包含着期待和平之音,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安居乐业的向往 之情;其次包含着惆怅思乡之音,它蕴含了诗人对于中华故土的归属之感;再次包含着眷恋 亲人之音,它表达了中华民族团圆统一的家国伦理。 “捣衣”题材隐藏着对于和平的朴素期盼,千百年来浸润在汉民族的诗词中。东晋诗人曹 毗《夜听捣衣》诗日:“寒兴御纨素,佳人理衣衾。冬夜清且永,皎月照堂阴。纤手叠轻素,朗杵 叩鸣砧。清风流繁节,回飙洒微吟。嗟此往运速,悼彼幽滞心。二物感余怀,岂但声与音。”② 诗中将期盼征人听见心声的迫切心理,与此时捣衣妇人的“幽滞”情绪作了对比,形成急与 滞、动与静、光明与晦暗之间的强烈对比,这是战乱频仍的东晋十六国时代,百姓在死亡恐惧 和战乱伤痛中的挣扎,更是南北各族民众祈求和平的吟唱。 盛唐诗人李白的《捣衣篇》,将这种厌倦战争、崇尚和平的期盼之情带人新的境界。“玉手 开缄长叹息,狂夫犹戍交河北。万里交河水北流,愿为双燕泛中洲。”一改“捣衣”古题往日的 风格,气势冲天贯日、情绪翻江倒海,将战争的创伤表达得淋漓尽致。“摘尽庭兰不见君,红巾 拭泪生氤氲,。明年若更征边塞,愿作阳台一段云。”啦Ⅱ果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姑娘愿意化作 云朵与爱人永相随、不分离!“云”所体现的高洁、清澈、和平,与“氤氲”所代表的低落、混沌、 杀气,烘托出安居乐业的艰难和不易。 北宋词人贺铸将追寻和平的“捣衣”精神,成功地溶化于5首“捣衣”词作里。“砧面莹,杵 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在北方边塞征战的亲人就算看 见泪墨浇筑的家书,却依旧不能改变相隔万里的愁苦。“收锦字,下鸳机。净拂床砧夜捣衣。马 上少年今健否,过瓜时见雁南归。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