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基础知识 ppt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药基础知识 ppt课件

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是运行于脉中的红色液体。 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又称“血府”,有约束血液运行作用。 生成血的最基本的物质是营气和津液。 营气和津液都来自于饮食物经脾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的水谷精微,所以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血的主要功能:濡养作用、运载作用、血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血的运行主要依赖气的推动作用。血在脉管中运行而不至逸出脉外,也是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 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津液的主要功能:滋润营养作用、化生血液作用和运载作用。 气和血的关系:气属阳,血属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为血之帅”指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血为气之母”指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 气和津液的关系:气属阳,津液属阴。气与津液的关系和气与血的关系极其相似。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有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和气的气化、温煦、推动和固摄作用。气在体内的存在及其运动变化,既依附于血,也依附于津液,故津液也是气的载体。 血和津液的关系:血与津液均是液态物质,均有滋润和濡养作用,与气相对而言,二者均属于阴。  津液和血液同源于水谷精微,津液渗注与脉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 病因病机学说 病因,就是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 中医病因学说将致病因素分为三种:外因(六淫、疠气等)、内因(七情等)和不内外因(饮食不节、外伤等)。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痰饮是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代谢障碍,由津液凝聚而成的病理产物。 淤血是指全身血脉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或体内存在离经之血未能消散等病理状况。 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 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即病机学说。 中成药基础知识 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中药传统剂型: 丸剂、散剂、内服膏剂(膏滋)、酒剂、露剂、胶剂、膏药等 中药现代剂型: 如颗粒剂、片剂、注射剂、 胶囊剂、合剂等 中成药处方来源:历代医药文献、验方、新研制方。 来源于医药文献的中成药,是按照“君臣佐使”配伍原则组方的。 常用中成药剂型的使用特点:略。 引起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常见因素:剂量过大或疗程过长;用药不当;药材品种混乱,炮制质量欠佳;中成药组方不合理;个体差异。 常见中药、中成药的中毒反应及治疗:乌头类药物及含乌头类药物的制剂(乌头类生物碱);马钱子及其制剂(番木碱即士的宁);蟾酥及其制剂;含朱砂、轻粉、红粉等的制剂(汞);含雄黄、砒霜等的制剂(砷)。 中成药的使用方法 内服法 服药时间 :内服的中成药,宜空腹服用,补养类中成药宜饭前服 ;胃肠有刺激的饭后服为宜;驱虫药最好清晨空腹服;安神药睡前服效果佳;呕吐者应少量多次服用;调经药宜在临近经期前数日服用;对于急性病,须遵医嘱,视病情及药物特点决定用法。 中成药的使用剂量 应按照说明书的规定剂量用药 医生要因病、因药、因人、因时而宜,合理确定中成药的使用剂量。 一般情况3岁以内服1/4成 人量,3~5岁的可服1/3成 人量,5~10岁的可服1/2 成人量。 中药基础知识 历代本草专著 本草 年代 著者 记载药物 附注 神农本草经 东汉 不明 365种 我国已知最早的药学专著,分为上、中、下三品。 雷公炮炙论 南朝 雷斅 第一部炮制专著。 本草经集注 梁代 陶弘景 730种 首创自然属性分类。 千金翼方 唐代 孙思邈 800余种 详述药物的性味、主治。 新修(唐)本草 唐代 苏敬等 850种 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图文对照。 证类本草 北宋 唐慎微 1746种 现存最早最完整本草著作。 本草纲目 明代 李时珍 1892种 自然分类的先驱。 本草纲目拾遗 清代 赵学敏 921种,增716种 补《纲目》不足、纠《纲目》之误。 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五味 四气(四性):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种不同的性质,而温与热、寒与凉只是程度上有区别。 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区别。 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症。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症。所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