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智 若“愚”参考资料 .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 智 若“愚”参考资料

大 智 若 “愚” ——《愚公移山》赏析 祖 铨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我国非常独特经典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常常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深刻的道理。这种文学体裁早在我国春秋时期就已经盛行,在先秦诸子百家的作品中,就有很多优秀的寓言故事流传至今,如《揠苗助长》、《刻舟求剑》、《郑人买履》等等。《愚公移山》也是这些优秀作品的其中之一,今天,虽然交通运输、信息传达等诸多方面早已不能同先秦时期同日而语,但学习《愚公移山》仍能带给我们深刻的启发。 一、关于《愚公移山》 1、列子其人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战国前期的思想家列子。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人,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曾隐居郑国四十年,著有《列子》一书,共二十篇,十万多字。包括《汤问》、《天瑞》、《仲尼》等等,其中的很多故事流传至今,家喻户晓,如《夸父逐日》、《黄帝神游》、《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 2、《愚公移山》的历史背景 《愚公移山》通过记叙一个年近九十岁的老人领着子孙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用神力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献身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产生是有深层次的原因的。战国时期,人类的生产力非常落后,在大自然面前常常无能为力,因此,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非常强烈,愚公只不过是人类致力于改造自然的一个代表而已。并且,列子本人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主张清静无为、修道御术,所以在《愚公移山》中,他才会把解决问题的最终力量寄托在神身上。以上就是《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课文分析 《愚公移山》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原文无标题。 全文分为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这是故事的背景。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ji)州之南,河阳之北。】 河阳:黄河的北岸。“河”在上古是黄河的专称。“阴”、“阳”用于表示山、水的位置时——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水北为阳,水南为阴。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北岸的北边。 这一段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写愚公移山作铺垫: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定和勇气也就越突出,愚公的形象也就愈高大。写二山的地理位置,用一个“本”字与后文呼应。言外之意是这两座山如今已不在那里了,这就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故事。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chéng)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céng)不能损魁父(fǔ)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面山:面对着山,“面”在这里用如动词,是对着的意思。汉阴:汉水的南岸,“汉”在上古是汉江的专称。损:削减。诸:兼词,“之于”的合音。尾:末端,这里指渤海的边上。 译文: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还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哪里可以放置(挖出来的)土石呢?”大家纷纷说:“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以上为第一层,写愚公为了改善交通不便的境况,向家人提出移山的主张获得全家人的支持,并解决了堆放土石的难题。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年且九十”为下文“残年余力”张本,“面山而居”引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这是愚公移山的原因。“聚室而谋”说明愚公想到就做,果断而坚决。“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是“平险”后的美好图景。“杂然相许”说明家人是坚决支持并积极为愚公献计献策的。一个“杂”字,突出了家人的热情之高,场面之热烈。“其妻献疑”使文章顿生波澜:“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这两个一般疑问句,语气较轻,其中流露出的是愚公的妻子对丈夫身体的担心,对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的关心。可见愚公之妻并不反对移山,只是实实在在地“献疑”。妙就妙在文章不让愚公来直接答复,而让家庭的其他成员纷纷回答“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这既照应了前文的“杂然相许”,显示出全家人对移山这件事的积

文档评论(0)

ust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