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第七届中国诗歌翻译研讨会论文全文提交体例说明.docVIP

阐述第七届中国诗歌翻译研讨会论文全文提交体例说明.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阐述第七届中国诗歌翻译研讨会论文全文提交体例说明.doc

  阐述第七届中国诗歌翻译研讨会论文全文提交体例说明 阐述第七届中国诗歌翻译研讨会论文全文提交体例说明 导读:第七届中国诗歌翻译研讨会论文全文提交体例说明第七届中国诗歌翻译研讨会论文全文提交体例说明 题目(宋体、四号、加粗、居中) 姓名 (大学名 学院名,省名 城市名 邮编) (宋体、五号、居中) 摘要:摘要全文应为一个段落,中文300字以内,中文字体为仿宋体,英文字体为Times Nean,字号为小五号。“摘要”一词加粗。 关键词:“关键词”一词加粗,中文字体为仿宋体,英文字体为Times Nean,字号为小五号,关键词之间用分号。例:关键词1; 关键词2;关键词3......。 一、总体要求 论文字数不超过8000汉字。正文(标题除外)均为五号宋体,段落内单倍行距。标题用阿拉伯数字标注,次级标题数字间以小数点隔开。段首缩进两个汉字字符;标题与上一段之间空一行。 二、 论文结构 文章中文题名 姓名 工作单位及邮编( 字号为小5号宋体, 并加上括号) 中文摘要 中文关键词 英文摘要( 内容上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 英文关键词 正文 阐述第七届中国诗歌翻译研讨会论文全文提交体例说明 导读:第七届中国诗歌翻译研讨会论文全文提交体例说明引号; 3、 阐述第七届中国诗歌翻译研讨会论文全文提交体例说明 导读:第七届中国诗歌翻译研讨会论文全文提交体例说明 can otive and psychology. This article makes an analysis of Donne’s poems and reache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impulse and the repression of the libido caused the poet to have great desire for the religion and poetry and gained harmony and unity of body and soul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super-ego. Key otive and psychology 0.引言 4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而论,利比多及其冲动是支配人类各种精神和实践活动的主要动力。弗氏把艺术创作看作是利比多的表现,并且以爱欲解释政治﹑宗教﹑道德﹑文明等社会现象,大有泛性论之嫌。他认为“性是为了减少孤独感,以增强爱欲心来减轻自身内部的痛苦和紧张。这种爱欲是联合的基本动力;即使在紧张感中,他也从自身同他人的联系中取得快乐。”(艾布拉姆森,1987: 29)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几个主要概念,如“潜意识﹑恋母情结﹑利比多的抑制和升华”为人类在精神领域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也适用于对先于精神分析学出现的作家作品进行评析。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人约翰·邓恩(1572—1631)早于弗氏命名就“无意识”地运用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在英国诗歌史上,邓恩无疑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存在。这份独特不仅在于他人生经历的传奇色彩(从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皈依到英国国教),而且还体现在他的诗歌在温文尔雅的文艺复兴时期是那样的与众不同。他的诗充满令人费解的“奇思妙喻”(conceit),不但与“自然美”﹑“人文主义”保持着距离,就连题材也是那样大胆﹑新奇,甚至有些惊世骇俗。他的诗歌渗透了诗人在成长过程中利比多在心底的躁动与压抑,以及人性中受压抑的本能在超我作用下的自我“救赎”。本文主要以精神分析学中的利比多压抑和超我的自我救赎为理论视点,对邓恩及其诗歌进行细致分析,以期更好地把握邓恩诗歌的创作心理与动机。 1.利比多的躁动 弗洛伊德认为,利比多源于肉体,是一种原欲,但又不能等同于单纯的心理冲动,可以把它看作是心—性行为。他对利比多的规定,从外观上说明了本能以其感官为基础,同时又表现在心理过程的精神方面的兴奋感。“性本能的利比多,相当于诗人和哲学家眼中那种使一切有生命的事物聚合在一起的爱的本能。”(弗洛伊德,1986:55)他认为艺术是一种 3 4 5 6 7 8 9 阐述第七届中国诗歌翻译研讨会论文全文提交体例说明 导读:第七届中国诗歌翻译研讨会论文全文提交体例说明替代性的满足,艺术创造就像是游戏,他创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分离开来的幻想世界。“幻想的动力是未得到满足的愿望,每一次幻想就是一个愿望的履行,它与使人不能感到满足的现实相关联。”(伍蠡甫,胡经之,1987:156)诗人在心底躁动不已的利比多 通过作品中生动的描写得以实现某种形式的替代,从而使利比多的释放成为可能。 邓恩的前期诗歌常常被人称作艳情诗,不少诗充满了对体爱的描写,有时甚至很露骨。例如在《哀歌》(Elegies)第7首中,诗人作了这样的描述,“我将知识与生命之树植入你”(I plant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