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岁到德国_一个中国女孩的留学经历 - 夏芊若.pdfVIP

十一岁到德国_一个中国女孩的留学经历 - 夏芊若.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目 录 引言 第一卷去德国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二卷回国求学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三卷德国的大学生活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2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3 引言 我十一岁时随着父母去了德国生活,在德国的教育体系内走完的教 育体系内走完了从中学到大学的整个过程。对比自己在中国接受的五年 小学教育,以及亲戚朋友在中国接受的中学和大学教育,我感到中国和 德国在教育宗旨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完成了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学业之后,我想实现自己长久以来的一个 愿望,那就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读者讲述一下,在德国,老师怎样上 课,学生怎样学习,中学生怎么进大学,学生和老师如何相处,学生犯 了错老师如何对待,学生遇到了困难怎样得到集体的帮助,德国的大学 生怎么学习和生活,以及他们如何经历社会实践等等。 德国的教育注重三点:首先是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提升他们对于 人生的希望、自信心和沟通的意愿,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尝试、努力与 取得成就的快乐,促使他们自己找到人生的意义和 目标;二是提高学生 在社会中的存活能力,传授给学生在社会上生活以及了解世界所需的知 识,训练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多变和复杂的事情时所需的能力、态度和行 为;三是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把他们的视野从个人转向他人、集体和 社会的和谐,使他们能够 自发地担负责任和义务,维护权利和自由,重 视规则和道德。这样的教育最的是和,对重和,时能够有理性和负责 任,整个社会的秩序因此得到维护,矛盾少了,国家也就安宁了。当 然,德国曾经有一段黑暗的历史,在纳粹时期的教育中,上述这些教育 宗旨遭到了极度的破坏,给整个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作为一个在中国和德国都有成长经历的女孩儿,我特别想把自己在 中西文化中经历的一些生活细节和趣事,跨越两国文化时遇到的困惑和 4 艰辛,以及在生活道路上遇到的一些幸运与挫折与你们分享。回想自己 走过的生活和求学道路,我的眼前浮现出一个个熟悉的身影,我感谢他 们出现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是他们拓宽了我的世界观,使我的人生阅历 变得丰富多彩。 我希望通过此作品,读者能在对那些发生在中西文化之间的故事感 到新鲜的同时,充分了解德国的教育,并激发大家去思考中国的教育与 德国的教育之间的差异。 5 第一卷去德国 6 第一章 1多年之后爸爸说: “那时怎么了?向自己的学生借钱,如何张得 开口!” 小学二年级的一个周末,爸爸妈妈带着我去西湖边上一家叫 “怡 乐”的快餐店吃饭。上世纪8年代末,在杭州很难吃到西式的快 餐, “怡乐”主要卖扬州炒饭和加冰淇淋球的果汁饮料,在当时是很时 尚的,只有在特别的日子里孩子们才有机会跟着大人前去吃东西。那天 桌上摆满了美食,我吃得特别开心;,酒足饭饱后,一家人在西湖边逛 了一整天。我疯玩儿着,爸妈坐在湖畔的石椅子上谈着什么。玩累了, 我坐在爸妈的身边,妈妈搂着我,轻柔地说道: “芊芊,爸爸要去德国了。” “噢。”我应了一声,完全不知道出国意味着什么。 那是1989年的春天。 爸爸走后不久便从遥远的德国寄来了一本挂历,挂历中每一页上都 贴着照片,那些照片是爸爸在去德国的路上拍的。在那个年代爸爸的工 资很少,能够去德国都靠他的那批来自德国的六所大学的留学生在经济 上提供帮助一他向他的学生们借钱 !多年之后爸爸说: “那时怎么了?向自己的学生借钱,如何张得开口!” 为了省钱,爸爸选择坐火车去德国,当时买这样的一张火车票只需 花八百元人民币。他从北京出发,经过一望无际的蒙古大草原,再穿越 7 西伯利亚茂密的白桦树林,绕过贝加尔湖,到达莫斯科。换车之后继续 经波兰、前东德,最终到达西伯林,整个行程花了八天时间。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的妈妈拿到了德国

文档评论(0)

WX:r2009069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