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2- 代词.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汉语2- 代词

第一节 代词 代词是具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 古代汉语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辅助性代词和无定代词等。 一、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是表示人们自我称呼和相互称呼的词。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可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一)第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又叫自称代词,是指说话人称呼自己的代词。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       “朕”是尊崇或倨傲的说法,所以一般是君王用以自称,或是提到自己的祖先时用。 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 《离骚》:“朕皇考曰伯庸。” 从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看,“我”、“余”、“予”通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卬”作主语、宾语 。 “吾”通常作主语、定语和前置宾语。 《左传·子产论尹何为邑》:“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 今者吾丧我。《庄子· 齐物论》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邶风·匏有苦叶》 《左传·案之战》:“曰:‘余病矣。” 谦称表示法    另外,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自称其名。例如: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2.自称低贱的身份。例如:   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史记·孝文本纪》) 3.自称不德卑贱之词。例如: ①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左传·僖公四年》) ②公子若返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二)第二人称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又叫对称代词,是称呼听话者的代词。 “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翻译为“你、你们、你们的”。 古代汉语的第二人称代词往往用于对对方不需要讲礼貌的情况以及说话的双方关系亲昵到了不拘泥礼节的场合。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定公十四年》) 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 “你”:南北朝后期出现,“你”源于尔,它只是尔字的音变。 “您”最早见于宋元话本和金元诸宫调里。语音上,“您”是“你们”的合音。 黄巢反贼,您若会事之时,束手归降。《 五代史平话·唐史上》 另外,古人为了表示对别人的尊敬,在对话及书信往来中,多用尊称的方法,而很少使用第二人称代词。 表示尊称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四种: 1.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李广苏武传》 2.称人以美德之辞。 美称词语,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卿”、“夫子”等。 子将若何?(《左传·晏婴论季世》)是晏婴对叔向的问话。 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3.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 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 4.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①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  ②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白居易《与元微之书》》    ③执事服官有年。(方苞《与安徽李方伯书》)  (三)第三人称代词 1.古代没有与现代汉语“他”完全相当的第三人称代词。 2.使用第三人称代词时,古人一般采用两种表达方法: 一是重复前面已经出现的名称 二是省略。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左传·襄公十五年》 使子路反见之,(子路)至,则(丈人)行矣《论语·子路从而后》  3.一些词语可以充当第三人称代词。如“彼”、“之”、“其”等。 在可以充当第三人称代词中,“彼”出现率不高,含有轻蔑意味。 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史记·项羽本纪》  现代汉语所用的“他”在上古是旁指代词,东汉以后逐渐发展为第三人称代词。例如: 长房曾与人共行,见一书生,黄巾被裘,无鞍骑马,下而叩头。长房曰:“还他马,赦汝死罪。”《后汉书·费长房传》 (四)单复数 上古时人称代词形式上没有单复数的区别,人称代词指代的是单数还是复数,要根据上、下文文意而定。 聚室而谋曰:“吾与女毕力平险。”《列子·汤问》 约从春秋战国开始,才有了类似表示复数的“侪、等、属、辈”等粘附于第一、二人称代词后。     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让县自明本志令》 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史记·留侯世家》 二、指示代词 用来区别事物的代词叫指示代词。 (一)近指 用以指称在时间或空间上着眼点近的事物的代词. 此、是、斯、之、兹         广曰:“是必射雕者。”(《史记·李将军列传》)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庄子·山木 (二)远指 彼、夫、其、伊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新序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