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类分析【ppt】.ppt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类分析【ppt】.ppt

  1. 1、本文档共8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类分析【ppt】

(2)亏损的跨国并购——上汽并购韩国双龙 2004年7月,上海汽车斥资约5亿美元收购韩国双龙汽车48.92%的股权,2005年1月27日,上汽通过证券市场交易,增持双龙股份至51.33%,正式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在并购前,韩国双龙已出现经营不善,债权债务严重倒置,濒于破产,1999年双龙负债达3.44万亿韩元,自有资本滑到负613亿韩元。在被上汽收购完后初期开始扭亏为盈,负债率一度降到最低程度。2008年,金融危机的出现影响了出口市场及人们的消费预期,对全球汽车市场带来沉重的打击,加上国际油价的高涨,双龙以生产SUV和大型车为主的弊病显现出来。截至2008年第三季度,双龙公司亏损达1000亿韩元,再次濒临破产。2009年2月6日,韩国首尔法院接受双龙破产保护申请的决定,而根据法庭的判决,上海汽车将放弃对双龙的控制权,但保留对其部分资产的权力。至此,双龙集团由曾经一个价值5亿美元的企业将变得一文不值,使得上汽集团付出了将近40亿元的代价。 * 对被并购企业所在国而言,海外并购可能会冲击其国内产业,甚或影响其国内经济安全,以至于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资并购采取完全开放的政策,往往会设立专门的机构对其关键产业的外资并购进行严格的国家安全审查。但问题是,海外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具有歧视性、随意性、模糊性和不透明性等特征,主要表现为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法律政策对外国并购企业的不利规定或歧视性待遇。 * 2005年,中海油并购优尼科的失败就是由于目标企业所在国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借口,阻止中海油并购所致。 2008年2月1日,中国铝业与美国铝业共同出资71. 8亿英镑(中国铝业的出资额占90% )收购力拓,意在表明该项交易纯粹出于商业目的,交易主体是独立的法人,而非中国政府;而2009年2月12日中国铝业195亿美元增资力拓的消息一出,便引起美国《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等西方主流媒体的一片喧嚣,其反复强调的理由不外乎“中国铝业是一家国有控股公司”。 * 2011年2月11日,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要求中国华为撤回对美国三叶公司的资产收购。这已经是华为第三次被美国挡在门外。 因此,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在海外跨国并购中所面临的是一种泛政治化的国家风险 。 * 中国民营企业,近年来的跨国并购活动有所活跃,并产生了一些有一定影响的案例,开始成为中国企业参与海外并购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 优势:与国有企业相比,中国民营企业的产权较为清晰,经营机制更加灵活,市场反应敏捷,其行为更符合西方国家关于企业应遵循商业利润动机来从事并购活动的原则,不易受到一些非经济因素的阻碍,更有利于并购交易的达成。 劣势:由于中国民营企业规模偏小,资产实力较弱,缺乏核心竞争力,尤其是缺乏海外并购所需的直接融资渠道和有关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往往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处境,甚至部分优秀的民营企业因为遇到了发展瓶颈,反而成为外资的并购对象。 * 案例:中国远洋集团 中远集团来到洛杉矶长滩市,准备收购一个废弃的军用码头。 长滩拥有全美最大的集装箱港口,若能成功实现对这个码头的收购,将会是中远迈向全球化发展的重要一步。 * 魏家福(中国远洋集团董事长):中远要想走出去,到全球运作,首先你必须过了美国这一关,这就是我的战略。如果美国这一关你过不了,你还敢走到全世界? 然而收购计划刚刚开始,舆论的抵制就接踵而至,就在这份“华盛顿时报”上,美国专家理查德.费希尔将中远评价为“中国解放军的桥头堡”。 魏家福:就这个时报登了文章说中远是军队的,中远走私AK47,中远是共产党的间谍,这些负面的报道一大堆。 在此之后,其它美国媒体也跟着向中远发出了质疑。 * 在美国媒体狂轰滥炸的同时,一份由加州议员“考克斯”提供给美国众议院的,长达300多页的报告,把中远的并购几乎推向了绝望的边缘。最终,中远只好放弃了收购。 魏家福:走进美国你要想成功实现你的投资意图,第一要过媒体关,第二要过国会关。 对于很多进行跨国并购的企业和投资者,在目标国可能出现的舆论抵制、国家审查、甚至国会的参与,就像一道道大门,陌生又神秘,无形而强大。 * 面对媒体的质疑,来自中远集团的魏家福则选择了单刀赴会,这位当过船长、战过海盗的中国企业家直接来到了质疑中远身份的《华盛顿时报》。接受了大卫.桑德斯(《华盛顿时报》新闻部的主管)的采访。 魏家福:他的副总编辑带着7名资深记者人员,当一坐下来以后,结果这个副总编就一个录音机,一个record,在我面前一放,就告诉从现在起,每一句话都可能出现在报纸上,紧接着《华盛顿时报》的副总编辑,拿出了那份让中远揪心的《考克斯报告》。 * 美国媒体,风格开放且犀利,来到《华盛顿时报》,是魏家福接受考验的第一站。 魏家福:他看着我问我,你为什么敢到这来?他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