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叶崖爬藤在贵州地区的引种试验研究.docVIP

三叶崖爬藤在贵州地区的引种试验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叶崖爬藤在贵州地区的引种试验研究   摘要 从浙江省丽水市引进三叶崖爬藤在贵州省贵阳市和黎平县进行适应性栽培,在栽培措施相同,郁闭度不同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引种苗木的成活率、平均根数、新梢生长量。结果表明:在郁闭度0.9的遮阳网条件下,三叶崖爬藤的成活率、生长量最好;在郁闭度0.5的杉木林条件下,植物的成活率、生长量次之;而在露地无遮荫条件下,三叶崖爬藤的成活率、生长量最差。   关键词 三叶崖爬藤;引种;成活率;根数;新梢生长量;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 S567.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054-01   三叶崖爬藤(Tetrastigma hemsleyanurn Diels et Gilg)又名三叶青、金钱吊葫芦、三叶扁藤、石老鼠,为葡萄科崖爬藤属多年生常绿蔓生藤本植物[1],长3~6 m。块根纺锤形、椭圆形至卵圆形,单个或数个相连呈串珠状。茎细弱,具纵棱。卷须与叶对生,有分枝。叶互生,叶柄长2~3 cm,掌状复叶,小叶3片,小叶柄长3~5 mm,小叶片狭椭圆形至狭卵状椭圆形,长3~7 cm,宽1.5~3.0 cm,中央小叶较两侧者略大,顶端短渐尖至渐尖,基部渐狭,两侧小叶基偏斜,叶缘具刺状疏齿,两面均无毛,或仅在下面中脉上被毛。聚伞花序腋生,花小,黄绿色;萼齿小,卵形,花瓣4,卵形;外面顶部有鱼状突起,花盘明显;雄蕊4个,雌蕊1个;柱头4裂,星状开展。浆果球形,熟时红色。花期5―8月,果期8―10月。块根纺锤形、卵圆形、葫芦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1.5~5.0 cm,直径0.2~3.4 cm,表面棕褐色至红棕色,有的皱缩、有须根断琅点迹、小痛状突起或凹陷,有的表面较光滑。质坚硬,断面平坦稍糙,粉性,类白色或淡粉红色,可见棕色形成层环,有时可见略呈辐射状维管束。气微,味微甜[2]。分布于湖北、浙江、江西、贵州等地,多生于阴湿山坡、山沟或溪谷旁林下。   三叶崖爬藤以块根或全草入药,全年可采,晒干或鲜用,具有清热解毒、祛风化痰、活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高热惊厥、肺炎、哮喘、肝炎、风湿、月经不调、咽痛等症。另外,其三叶青乙酸乙酯提取物是抗肿瘤常用药物,已用于临床医学[3]。由于三叶青药效广,长期以来毫无节制地开挖利用,致使原本就稀少的野生资源日益减少,濒临灭绝,不能满足药用市场的需求。因此,人工大面积种植三叶青前景良好。贵州野生三叶青数量少,品种单一,并且随着对野生资源的破坏性挖掘,贵州地区野生的三叶崖爬藤越来越少,难以满足药用市场的需要。本课题旨在从省外引进适应贵州生长的三叶青,以丰富贵州省三叶青种质资源,进而扩大种植规模,满足市场需求。   1 材料与方法   1.1 引种苗木   试验所用苗木为2015年3月从浙江丽水引进的一年生嫩枝扦插苗,苗木规格为苗高25~30 cm,苗粗约0.4 cm。栽植前用0.5%多菌灵溶液进行根部杀菌消毒。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在贵州省林业学校实验场(海拔1 300 m,栽植5 000株)、贵州黎平东风林场实验田(海拔618 m,栽植20 000株)进行,每个实验田分自然露地、杉木林下(郁闭度0.4)、露地搭遮阳网(遮阳率75%)3个处理。栽植株行距为50 cm×50 cm。   1.3 分析指标   栽植1个月左右观察成活情况,以后每隔3个月左右(即7月、10月)各测量统计成活率、根数、新梢生长量,最后对数据进行直观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第1次(7月)各项指标测定   从表1可以看出,在露地条件下引种苗木的成活率最低,分别为51%和53%;杉木林下的成活率次之,分别为75%和78%;而在遮阳网下的成活率最高,分别为93%和92%。这表明在引种前期,遮阳效果与成活率有关,遮阳率越高,成活率越高。根数与新梢生长量在遮阳网条件下最高,分别为13.4条、38.9 cm和21.8条、42.7 cm;露地条件下最低,分别为7.4条、26.5 cm和8.7条、26.7 cm;杉木林条件下居中,分别为8.2条、35.8 cm和19.6条、38.6 cm。由此表明,在前期生长过程中,遮阳效果与生根数、新梢生长量也有一定相关性。   2.2 第2次(10月)各项指标测定   在冬季休眠前10月进行第2次生长量测定,因为在霜降立冬后,气温降至发育起点温度以下,植物将停止生长,进入冬季休眠期。因此,10月测得的数据基本可以视为引种苗木一年的生长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表2可以看出,成活率较7月无变化,主要是根数和新梢生长量的变化。露地条件下根数分别为15.6、17.8条,新梢生长量分别为60.7、61.9 cm;杉木林条件下根数分别为28.7、33.8条,新梢生长量分别为100.6、108.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