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东坡七古用韵考-逢甲大学人文社会学院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5 期
第 1-19 頁 2002 年 11 月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蘇東坡七古用韻考
李立信*
摘 要
歷來長於七言古詩之作家,殊不多見。蓋七古體兼雜言,形式多樣,開闔變
化,往往莫測。東坡於七古,尤所擅長。本文只就其用韻觀之,已足以見其七古
之不同於凡庸也。
中晚唐以來,和詩日多,唯皆和人之作,晚唐自陸龜蒙、韓偓、王周,始見
自和之作,三人亦不過各一二首;東坡和人之作不計其數,且其自和之七古,竟
超過唐人所作之總和;促起、促收韻,前人多用於五古,而東坡七古亦每用之,
且頗流轉;詩中換韻,三百篇已有之,然以四句或八句一換,且必以平換仄,以
仄換平之規律化出之,自唐人始,東坡七古換韻之作,必平、仄交遞出之,殊無
例外。
鮑照以前之七古,必句句入韻,鮑照始為隔句用韻之七古,自鮑照之後,七
古自以隔句用韻為常,唐人偶有逐句入韻之七古,而東坡七古之逐句用韻者,殊
不在少。
尤有可注意者,東坡七古押入聲韻諸作,往往將入聲尾之 K 、P 、T 通押。
此一現象,適足以說明入聲至北宋已然消失;與一般聲韻學者認為入聲至元代始
消失之說法,幾乎提早了上百年,誠然大可注意。此外蘇詩中偶亦可見上去通押
或平仄通押之作。
凡此等等,均可見東坡於七古用韻,極盡變化之能事,非大才如李、杜、東
坡者,實不足以運之於掌上也。
*
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教授,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2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5 期
關鍵詞:蘇軾、七古、用韻
蘇東坡七古用韻考 3
緒言
在我國的古典詩歌當中,七言詩可能是最為複雜的一種詩歌。一方面是因為
除了包含整齊的七言形式以外,也包括了雜言詩1 ;而它的用韻方式也極多樣且
極富變化;甚至在聲律、韻律的交互作用下,還出現了許多特別類型的作品,如
柏梁台體、長慶體等。這都是三、四、五、六言詩所不及的。
蘇東坡是我國文學史上難得一見的十項全能好手,僅以詩而論,他的七古,
尤其在用韻方面顯得格外活潑與多樣,以下僅就其七古用韻所呈現之多樣面目,
一一為之說明。
壹、自和
和詩源起甚早,晉人陶淵明〈五月旦作和戴主簿〉是現今所見最早的和詩。
三、四年後劉程之、王喬之及張野三人的〈奉和慧遠遊廬山詩〉等作,也在和詩
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但早期的和詩,但和意不和韻,直到六朝,仍只和意2 。和
韻之作,至唐始見。但到晚唐,更見自和之作,即詩人自己和自己的詩,不僅和
體,而且和韻,且必步韻。晚唐陸龜蒙有〈自和次前韻〉詩(全唐詩卷 623 )原
詩為〈江墅言懷〉,五言二十句,押平聲東韻。作者依原詩「自和」,韻腳和原詩
完全相同。又韓偓有〈大慶堂賜宴元璫而有詩呈吳越王〉詩(全唐詩卷 682 ),
同卷有〈再和〉、〈又和〉、〈三和〉皆押同一韻。又《全唐詩》卷765 收王周〈西
山晚景〉詩,同卷又收〈自和〉一首,步〈西山晚景〉原韻。大體說來,時至晚
唐陸龜蒙等人,始有「自和」詩之作,終唐之世,也不過只出現了這幾首「自和」
詩而已。
東坡之自和詩,數量頗為可觀,一人所作之自和詩,即超過唐人自和詩之總
和,且與唐人自和並不完全相同。陸龜蒙、韓偓、王周等之自和詩的確是和自己
的詩,而東坡的自和詩顯然可以分成兩類,一類如唐人只是和自己的詩,另一類
則較為複雜,乃先由東坡自作,他人和之,東坡再和和者,實即自和其韻,茲分
述如下:
1
歷來分體選本如高棅《唐詩品彙》、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孫洙《唐詩三百首》、高步瀛《唐
宋詩舉要》等,都有收錄雜言詩,但都是收在「七言古詩」之中,並沒有「雜言詩」這一體。
請參閱拙文〈亂中有序的雜言詩〉 ,東海大學學報第36 卷,84 年 7月。
2
見甘肅文化出版社出版,趙以武著《唱和詩研究》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