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史學視野下的集部「私傳」書寫:
試論歐陽修〈桑懌傳〉的文史意義
李貞慧
摘要
正如章學誠所說:「史學廢而文集入傳記,若唐宋以還,韓、柳
誌銘,歐曾序述,皆是也。」史書的「傳記」 ,如何沾概變化為集部
相關的各種文類,是了解唐宋散文發展的一項重要課題,也是探討中
國文史敘事傳統的一處關鍵環節。本文即以歐陽修〈桑懌傳〉為主,
試圖對這一命題,提出若干觀察及詮釋 。
全文有幾個論述的重點。一是利用西方敘事學以時間、行動為主
的概念,分析〈桑懌傳〉的書寫內容、方法,及其可能取法傳統與人
物傳記相關的作品之處;其次,則是結合宋代史事與歐陽修的文史創
作觀念,說明本文有別於傳統,刻意迴避揭露人物完整生平的敘事特
質,及其在文、史上的創作意義。最後,則是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
以「文史互見」的角度,來說明歐陽修藉由本文所展現、跨越文史的
書寫特質,作為思考文史互動與宋代散文發展關係的一項起點。
關鍵詞:歐陽修、傳、古文、敘事、互見
本文初稿,承蒙林聰舜教授指正並惠賜寶貴意見,謹此致謝。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清華中文學報 第八期(2012 年 12月)第 191~227頁
清華 學報
一、前言
為當代人,尤其是所識之人作「傳」,即使作者刻意以史筆為之,
「信以傳信,疑以傳疑」,謹慎地以不逾越事實為原則,然而,身歷
其境的經驗以及聞見之融入,仍將無可避免的影響原始材料的選擇、
剪裁,以及敘述時所採取的立場。其次,對作品流傳,甚至以備史家
採擇的預期,則又使本來即「必須借助直覺(intuition ),方能呈現、
填補、銜結狀似片斷的事物」的歷史書寫,1 更難以只是人物或事件
單純的重現或反映。如此,則不僅作品自身,甚至作者所處環境,都
將成為創作以及閱讀的一環,而使作品得以與文本之外的現實互攝,
傳主的生命歷程之外,時代的歷史記憶,作者對當代歷史事件的評價
或感慨,往往便在書寫、乃至「不書」之間,隱約呈現,並得以指引
來者閱讀及追繹的線索。
歐陽修的〈桑懌傳〉乃為友人所作,2 是歐陽修《集》中,除了
自傳性質濃厚,藉以表現「希望那樣的『我』」的〈六一居士傳〉外,
3 唯一以 「傳」名篇的作品。考慮歐陽修兼具史家與文家的特殊身份,
文集中大量義法謹嚴的碑銘,或情味深長、亦具有 「傳記」性質的序、
4
記等, 他為何不以其他書寫形式,反而在文家多不作「傳」的時代,
1 黃進興:「史料的考究,固可求得個別的事實,但個別的事實猶非所謂的『歷史』,其內
涵的關係與意義,必須借助直覺(intuition ),方能呈現、填補、銜結狀似片斷的事物,這
點史家與詩人若合符節。唯一的歧異,史家的想像必得受經驗與事實的約制,並無法憑空
捏造。」見黃進興,《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年),第四章,〈閱讀理論與史學理解〉,頁 98 。
2 ﹝宋﹞歐陽修,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 年),卷66 ,頁969-972 。
3 參(日)川合康三著,蔡毅譯,《中國的自傳文學》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年),
頁 108-114 。
4 《文史通義.黠陋》:「傳記之文,古人自成一家之書,不以入集,後人散著以入集,文
章之變也。……史學衰而文集入傳記,若唐宋以還,韓、柳誌銘,歐、曾序述,皆是
192
史學視野下的集部「私傳」書寫:試論歐陽修〈桑懌傳〉的文史意義
5 選擇以這一方式來記錄這位朋友的生平,本身便是一項饒富興味的
問題。其次,歐陽修的史傳碑誌文,據郭紹虞的說法,其實多是有意
「根據史家褒貶之法,以為文人鎔裁之準」的作品,對後世的「義法」
文档评论(0)